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科学大讲堂|赵炳然:让老师袁隆平留下的种子,在成都开花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0-25 22:07:33

10月25日,“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科幻馆启幕。活动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带来了《未来的种子》主题演讲。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学生,赵炳然分享了杂交水稻科研背后的故事与精神传承。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赵炳然说,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所以始终与杂交水稻紧密相连,一切起点都源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引领。


▲赵炳然在演讲

赵炳然说,1961年,老师袁隆平发现了一株特殊的稻株,袁隆平推算,如果用这个做种子,亩产或破千斤。虽然次年种植遇挫,袁隆平却从中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关键线索。即便国际学界认为水稻自花授粉无法培育杂交稻,袁隆平仍坚信能培育出杂交水稻,还提出了三系配套思路。

历经十余年研究,1973年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秋天,这批稻子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杂交稻亩产一般都超过500公斤,其中南优二号更是达到了675.8公斤。杂交水稻1976年在全国开始大面积推广,产量比普通水稻增产20%。此后,袁隆平又带领团队攻克两系法杂交稻、超级稻育种等难题,一次次刷新单产纪录。

赵炳然告诉记者,他在1987年成为了袁隆平的学生,“老师经常叮嘱我们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过去两个金元宝也买不到一个馒头,吃得饱永远是主题’,第二句话是‘现在大家生活好了,我们还要让大家吃得好、吃得放心’”。

赵炳然始终牢记老师叮嘱其叮嘱。针对稻米镉超标难题,他带领团队先以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低镉水稻,因知识产权受限转向理化诱变。最终借鉴医学“液体活检”思路,突破技术瓶颈,培育出“臻两优8612”“韶香100”等低镉高产品种。

团队里的年轻人也传承着这份精神。让赵炳然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叫韶也的科研人员历经万次筛选,牺牲假期终获关键突变体,促成了低镉水稻研发。为了激励年轻科研人员,团队特意将首个优质香型低镉水稻命名为“韶香100”,用韶也的姓氏来纪念这份贡献。

赵炳然还介绍了自己和成都的缘分。袁隆平晚年一直挂心杂交水稻在我国西南区域的发展,2005年选址成都建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作为成都分中心主任,赵炳然曾带领团队于2023年在四川德昌百亩示范片实现亩产1251.5公斤,刷新水稻单产世界纪录,超额完成袁院士“每公顷18吨”的生前夙愿。

谈及在成都的科研实践,赵炳然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浓厚的创新氛围。他表示:“成都不仅是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更以其优越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为‘未来的种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科幻梦想到科学实践,成都开放包容、敢想敢创的精神气质,深深吸引并激励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赵炳然说,他相信,随着“科学大讲堂”这样的活动持续开展,当成都不懈推动科普与创新深度融合,必将有更多科学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改变未来的花朵。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尹可然

编辑 邓旆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