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手术机器人未来将成为外科医生的副驾,难点在通用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10-26 12:09:04


“在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下,手术机器人未来将成为外科医生的副驾,帮助医生提高手术效率,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外科手术治疗。”10月25日,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窦琪在2025何享健科学基金资助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揭晓仪式期间向第一财经记者说,目前发展手术机器人具身智能,难点在于通用性。

据她介绍,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全球每年有200多万台手术是有手术机器人参与的,涉及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很多外科手术。手术机器人市场连续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

窦琪成为2025何享健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项目首期资助的20位青年科学家之一。该资助重点支持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两大领域,窦琪“手术机器人具身智能”的研究项目是生命科学领域入选项目之一,这次获得了200万元的资助。该项目旨在开发具身智能技术,使机器人能理解复杂手术场景、自主规划、完成手术操作步骤。

窦琪说,这笔资金将投入到AI大模型研发,结合团队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具身智能平台SurRoL,进一步促进手术机器人的自主操作,希望把手术机器人的“自动驾驶”水平从L2提高到L3。L2是单个手术步骤操作任务的自主化,L3是长程任务、更复杂多步骤操作的自主化。

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多学科交叉团队基于具身智能技术,完成了全球首次腔镜机器人多任务自主操作的活体动物测试。下一步,窦琪表示,在各类科研经费的支持下,她的团队将继续提高手术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

“目前的难点在于手术的复杂性和AI通用性。”窦琪说,不同人的体内情况、不同医生的操作习惯都有差异,她希望提供通用AI工具,帮助不同科室的医生,做不同专科的手术。“基于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在不同的光照、不同血管粗细等情况下,手术机器人都可以实现自主操作,这是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去攻克的问题。”

在商业化方面,窦琪已与国产机器人公司康诺思腾合作,后者在中国已拿到三类证,开展临床应用,香港一些医院也在临床使用相关的手术机器人。

“我们的手术机器人智能化未来商业落地已有规划,第一是AI辅助、场景理解,做外科医生的副驾,可以提供如纱布拾取等辅助操作,提高医生的手术效率;第二是与外科医生协作,进行产学研合作,推进手术机器人AI软件解决方案与硬件平台深度融合。”窦琪说。

作为此次项目的评委之一,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资助青年科学家20个项目的遴选标准是技术创新性、影响力和应用潜力。这20个项目都有应用驱动性,在应用中找到了问题,用新技术来促进问题解决。

另一位评委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兰格在当天揭晓仪式的致辞视频中表示,该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项目重点关注青年科学家,男性申请者须在35岁以下,女性申请者须在38岁以下,该项目特别注重扶持青年医学科学家,为此将年龄限制放宽了五岁。这些提交并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例如在医学领域,包括能够中和病毒的长效鼻喷雾剂的研发、新型机器人技术、宫颈癌保育疗法新策略、昼夜节律、对免疫反应的调控等诸多突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