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网购一桶花生油,结果收到五条快递信息,五桶油排着队送到家里来……"消费者王阿姨近日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这一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历,她起初并不知晓是何原因,直到翻出支付订单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随手勾选的"先用后付",让钱包"悄无声息"地帮她买了单。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当消费者在购物平台薅"0元下单"羊毛时,付款页系统"自动推荐"的支付方式常被忽略;当部分中老年群体对着"先用后付"的账单一头雾水,在App的"设置""我的""支付管理"中反复寻找关闭入口时,一场关于"便利"与"隐忧"的博弈,正在无数用户的指尖悄然上演。
在功能开通环节,平台的"便捷性"发挥到了极致,这无疑便利了消费者的购买,但如何在层层设置中关闭功能,却也让部分不熟悉操作的消费者犯了难。
究竟,各家平台的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功能是如何设置的?背后有哪些考虑?针对中老年人群又有哪些特殊功能?北京商报记者对多家平台展开了实测和采访。
![]()
亲测:优先勾选,关闭复杂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对包括淘宝、拼多多、小红书、携程等在内的多家主流电商购物、生活服务平台免密支付及先用后付功能,进行了全方位实测。
功能开通环节上,通常来看,平台会在用户确认商品、选择支付方式的一环嵌入"开通免密支付""选择先用后付"的选项。相关功能的开通过程较为简单,一般仅需同意服务协议、输入支付密码即可。
以淘宝为例,用户在商品付款时,选择开通先用后付,即可"获得0元下单权益"。用户可在此过程中,选择扣款顺序(花呗为首选支付方式或按支付宝顺序扣款),也能稍后在"支付设置"中调整。页面含提示"开通则同意《先用后付服务协议》及先用后付场景下使用免密支付"。
对于免密支付,一项重要的设置即单笔免密额度,大部分平台可以在"支付设置"中调整,范围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修改需输入密码。免密支付的付款顺序则仅有部分平台如淘宝、携程、拼多多可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产品设计方面,不同平台展现出差异。其中,小红书的先用后付,主要基于微信、支付宝的"授权"运行,即功能的开通、关闭均需跳转到微信、支付宝App中。从该流程来看,是用户同意在微信、支付宝中,拥有该平台的快速支付权限。
而另一部分平台如携程等,除了这种跳转类免密支付形式,还有平台自有产品"极速支付"。此类服务由平台关联支付机构运营。在业内看来,此举一方面为提升消费者付款效率,另一层面实则也暗藏构建内部支付生态的考量。
短视频平台同样进行了多种小额免密形式的区分。在平台内,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需要分别开通,免密额度、运用场景略有不同。此外,还有一项"小店购物极速支付",根据介绍,单笔200元内,系统智能优选免密支付进行扣款,可大幅提升福利品抢购成功率。
某支付机构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极速支付"的体验会更加"极致"。免密支付下,若当前的支付方式扣款不成功,支付就会失败;而极速支付会轮扣完所有的支付方式以确保成功率,但额度会更小一些。除此之外,二者在用户端展示、平台推荐倾向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平台还是会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推荐。
创新服务为何频遭质疑?免密支付与先用后付藏何隐患?在实测过程中,一些困扰消费者的典型场景也同时暴露出来。一方面,仍有不少平台将免密支付、先用后付功能与优惠券、折扣绑定,利用诸如"0元下单"的宣传语替代传统的"立即支付",点击即被引导进入功能开通界面,或在付款完成后,以弹窗形式跟进询问用户是否开通服务。
相比平台对开通该功能设计的便捷和迫切,北京商报记者在实测中也发现,这一系列功能的关闭则要显得复杂得多。部分平台跳转至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需要前往对应App中关闭;平台内部的"极速支付",则需要在平台内操作,步骤往往在5步以上,需要点击平台、更多工具、支付设置、小额免密设置等,再点击对应功能、关闭相应服务。
此外,在功能开通后,符合额度条件的情况下,商品付款时平台通常会优先为用户勾选免密支付方式,尤其是上文提到的平台自有产品"极速支付"。这在节奏较快的操作过程中,也易使得用户常出现使用非个人意愿支付方式的情况。
先用后付同样如此。例如,在亲测中,淘宝会优先勾选先用后付,其次是免密支付。其中,有一项"先用后付为优先支付方式"的设置为默认开启状态;携程则是根据用户的上一次消费选择,系统自动勾选极速付款或普通支付;而拼多多的"多多钱包免密",开通后购买商品付款时即会优先多多支付,且"更换支付方式"按钮很小,这也是用户常提到在商品界面只要点击"马上抢",就极易直接支付成功的诱因之一。
"开通是我操作的,支付方式也能选,但很少有人会每次都逐字看条款。万一我手滑没看清订单,免密支付连二次确认都没有,连‘反悔’的机会都不给。这些快捷的支付方式,要是能有个确认步骤缓冲一下,也能让人冷静点。"消费者李先生的吐槽,道出了无数用户的心声。
而这,也恰恰印证了不少受访者为何对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感到排斥。
正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部分群体对数字金融产品的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免密"理解为"免费",对"先用后付"的还款义务认知不足,加上操作失误率较高,因此极易陷入重复消费或债务困境。
近日,针对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等这些被平台力推的创新支付功能,北京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余位中老年人,9位向记者"吐槽"了该功能的风险及自身担忧。从反馈的情况来看,6位中老年用户曾遭遇小额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开通的情况,仅2位用户是自己主动选择使用该功能。
回应:额度限制和风控把关
既有隐忧,为何平台仍热衷于推广这两类功能?这背后或涉及一场消费者认知与平台商业逻辑之辩。
一方面,免密支付与先用后付确有其优势所在。微信支付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免密支付设计的初衷,是在微信支付成熟的支付分体系和严格的风控能力的基础上,优化用户在特定场景的快速支付体验。例如在乘坐公交地铁场景,用户在出站时可通过免密快速支付车费,避免造成出站拥堵;水电煤按月缴费自动扣款,防止忘记缴费导致停水停电等;其他日常场景包括电商购物时的小额免密支付,滴滴打车的下车自动扣款,充电宝租借归还自动扣款等。
"在日常的电商促销秒杀、直播限量抢购等场景,用户对于支付的速度和便捷性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场景也是用户开通免密支付的主要来源。"某支付机构相关人士说道。从平台视角来看,提高支付成功率、降低试错成本是关键。相应地,也有助于商家转化率提高、增加"回头客"。
另一方面,多家平台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平台对于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有充足的安全保障措施。"最终选择权始终在用户手中。为了兼顾用户体验与支付安全,平台一般都会给免密支付设定较小的额度,通常是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推荐一个额度,用户也可以在上限之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修改免密限额。"
微信支付方面表示,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都是微信基于用户以及行业场景的使用需求,为商家提供的支付工具。在应用和设计方面,商家会基于自身的产品路径进行引导。但为了保障用户的体验和权益,如果用户对商家有相关的客诉,微信支付也会核实情况,积极协助处理。用户也可以在微信内便捷管理、快速关闭在商家开通的免密支付服务。
"微信支付为确保资金安全,在内部的风控系统对每笔交易提供全链路的数据核对。针对外部的诈骗、盗刷等交易安全风险,智能风控系统会对可疑交易进行监测,在用户支付成功前拦截风险。"
在曾刚看来,平台将免密支付设为优先选项、缩小更换支付方式按钮、模糊信用贷款与支付方式的界限,背后主要是提升交易转化率和金融产品渗透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涉及信用贷款的先用后付功能,本质上是金融服务而非简单的支付便利,更应严格区分,要求用户单独授权并充分理解还款责任。
"理想的免密支付设计应遵循‘明确告知、主动选择、便捷管理’原则。开通流程上,平台应清晰展示免密支付的含义、额度、适用范围及风险提示,避免与优惠绑定诱导开通。额度限制应根据支付场景差异化设置,小额高频场景可适当放宽,但需设置单日累计上限。关闭路径必须与开通同样便捷,在支付设置中置于显眼位置,一键即可操作。"曾刚表示。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同样指出,免密支付的主要优势是方便用户操作、保证支付流程顺畅避免断点失败。在用户较为急切、频繁、小额的支付场景中较多使用,但前提是保证用户清晰知情、自愿续费、自主授权,且在用户改变意愿后可轻松便捷取消。
对特殊人群应把握好"度"
总体来看,从免密支付到先用后付,创新支付功能的铺开,背后既有便利,也有隐忧。有人偏爱这些功能让其在购物时"无所顾忌",极大地提升了支付便利性;但也有人恼于极速支付的误操作,且在繁琐冗长的关闭环节中层层遇阻。
业内认为,利弊权衡之间,平台也可针对具体人群对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的功能做出一个"度"的把握。
其中,微信支付就提到,免密支付作为一种支付方式的选项,并非强制,需要用户手动选择确认并验证支付密码后才会开通。微信支付也提供清晰简洁的免密支付项管理方式和取消方式,以方便中老年等群体开通免密支付之后在电商平台误下单等情况。
此外,还有平台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对中老年用户不开放"先用后付"等产品,也不进行相关营销。取而代之的是,平台更推荐中老年人使用"亲情卡",由家人绑定管理。
杜娟指出,合规的免密支付功能能够解决部分中老年群体遗忘密码、操作支付不熟练等问题,但中老年人可能对免密支付缺乏了解、操作不熟练、不注意小字体等,且在被连续扣款后也更难自主操作取消,所以"适老版"免密支付应格外重视中老年客群的权益保护设置。
另外,平台、支付机构应通过事前明确告知、风险提醒、免密支付限额控制、交易监测与交易安全防护、用户知识教育等措施,承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
曾刚同样指出,"适老版"应具备更大字体、更简化流程、更明确提示的特点,建议默认关闭免密支付和信贷类功能,每笔交易均需密码或生物识别确认,并在支付前弹窗显示扣款金额和账户余额变化,给予充足的确认时间。
另外在责任划分上,曾刚认为,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和界面设计者,应承担主要责任,包括确保界面设计符合诚信原则、建立消费者保护机制、对争议交易及时响应和妥善处理。支付机构则需履行资金安全保障义务,对异常交易进行监测预警,特别是中老年用户的高频小额或突增交易应主动介入核实。
此外,对监管层面,曾刚也提出建议,一方面可出台针对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的专项规范,明确禁止诱导式设计和强制搭售;另外,可要求平台对特殊群体提供适老化、无障碍版本;此外,也要建立消费者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对屡次违规的平台实施处罚;还可推动行业自律,制定用户体验设计的伦理标准,平衡商业效率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董晗萱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