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班到家还想买件东西,打开手机外卖软件,输入需要的商品,就有骑手从附近的超市、商场送上门,半小时或一小时左右就能到家。这种名为“即时零售”的零售模式,在2025年阿里、美团等企业入局后加速崛起,今年首次跻身“双十一”消费战场。
作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零售模式,即时零售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即时零售交易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品类从早期的生鲜、餐饮拓展到数码、服装等。2024年12月,深圳市商务局印发《深圳市推动即时零售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建设前置仓网络与配送基础设施等目标。
即时零售的兴起,背后是消费需求与产业基础的双重驱动。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让购物场景愈发碎片化,消费者正从“提前规划”的传统购物模式,转向“即时响应”的消费习惯,对“下单即到手”的即时体验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平台技术、零售门店、骑手运力等产业链环节持续完善,大数据算法打通供需两端,将“一小时到家”变为现实。
即时零售的发展对传统零售终端的运营形态发起挑战。为了适应新业态,多数线下零售门店都需从传统纯线下业态,升级为“店仓一体”(超市线上化)。据相关商业媒体分析,当前国内城市中大型零售门店多采用全店拣货模式,库存与线下销售未分离问题普遍存在。相较于电商的独立仓,多数线下门店要完成即时零售适配升级,不仅要权衡营业面积、租金等成本,拣货流程到库存管理的运营体系都亟待重构。
即时零售的快速扩张,还将对现有骑手服务体系产生冲击。相比以生鲜、餐饮配送为主的单一场景,零售配送节点将渗透至社区商超等各类终端,骑手规模与日均配送量势必显著增加。此前各地出台的“骑手连续接单4小时需强制休息”等保障制度能否落地,直接关系到即时零售的服务品质与行业口碑。因此,零售企业需重构库存管理体系,在保证即时履约效率的同时,更要保障骑手安全。
即时零售的发展,不仅是商业形态的迭代,更是牵动零售格局的系统性变革。它把服务维度推到“分钟级”,对普通人而言,不仅是“随需随用”的消费便利,更是从“囤货焦虑”到“即时满足”的生活质感升级;对市场而言,激活了本地商业毛细血管,成为企业挖掘新增量的核心赛道;对整个行业而言,唯有打破壁垒、实现平台、商户与骑手多方协同,才能完成自我进化,让“即时”成为零售的新注解。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