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29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将在渝举行,活动主题为“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作为2025年世界城市日重要配套活动之一,10月26日,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暨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专题展同步举行,吸引了全国20余个省市的109家顶尖建筑施工企业、智能建造服务商及建筑机器人企业同台竞技,参赛作品达146项,参赛规模与项目数量均创历届之最,展现了重庆作为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的蓬勃活力。
新技术
机器人进管道 “把脉问诊”自动生成报告
26日上午,在管道机器人比赛区域,只见一名工作人员将一个检测机器人放进管网,机器人进入管道后,立即启动360度旋转摄像头获取管道内壁全景图像,管道内的情况一目了然。
![]()
机器人大赛现场。
“它能自动记录这个缺陷的精确位置,离起始井多少米、在管道的哪个方位、是顶部还是侧壁,都一清二楚,机器人还可以自己通过图片判断生成检查报告。”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过去,排查管道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作业人员系着安全绳下到狭窄、充满未知风险的管道内,用手电筒照明,凭手感和肉眼判断问题,有了管道机器人,无需工人开挖下井检查,也不存在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效率也提高了。
![]()
机器人大赛现场。
据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介绍,本次大赛包括建筑机器人创意设计竞赛、操作技能竞赛、实战比拼竞赛、性能展示竞赛等4类竞赛,并设对应奖项。专题展览则以“智能建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展厅按照“1+4+4+1”布局,设置序厅、4个特色场景、4个专题展区,以及城市治理新模式展示。
新趋势
人和机器人配合作业提升效率
本次大赛以“智能建造·慧享未来”为主题,聚焦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与产业协同,通过四大赛项、三大配套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金”融合平台。
在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董绍江看来,在住建领域,建筑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机器人作业肯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现在真正愿意施工时去抹墙铺地砖的人,实际上是越来越少。”董绍江说,未来一定是机器人的活儿,目前还需要提高的有两点:一是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二是产业工人的能力。不仅会铺地板、抹墙抹灰、刮腻子,还要懂机器人的操作,简单来说就是相互配合,比如说机器人做不到的地方,工人可以去修正,以此提升整体效率。
![]()
机器人大赛现场。
如何提高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就是行业创新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三届赛事累计吸引全国数百个顶尖团队同台竞技,有效促进了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依托大赛,构建了“赛展孵投”一体化生态,联合顶尖科研团队成立智能建造研究院,孵化创业团队20余个,并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赛不仅是技术比拼的擂台,更是创新要素汇聚的枢纽,为建筑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模式
创新构建“政策牵引+场景驱动+产业协同”模式
据了解,重庆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三方面工作,创新构建“政策牵引+场景驱动+产业协同”模式。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明确9大方向、5大行动;其次是打造“114N”产业生态(1个研究院、1个产业中心、4个园区、N家企业),孵化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等平台,研发条板安装机器人等18项装备。此外,推动实战应用,在55个试点项目中体系化应用建筑机器人,提升工效40%以上,实现减碳30%,形成可复制的智能建造全链条路径。
![]()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唐勇在开幕仪式上发言。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唐勇表示,下一步将紧扣“住建大脑+智能建造”主线,促进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实现全链条数据贯通;拓展应用广度,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房屋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强化创新策源,完善新技术推广机制和人才引育体系,系统构建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图谱,为住建行业现代化持续贡献重庆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摄影 任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