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这种眼镜真应该给快递小哥人手配一副~
给包裹出货只需要看一眼即可,再也不需要拿个扫码工具跑来跑去了:

当抱着一大堆快递送货上门(此时双手不便无法导航)时,它也能实时帮忙指路:

好家伙,这不妥妥的科技改变生活、解放快递小哥双手的绝佳典范吗?
而且因为有出货+实时导航功能,把它给外卖小哥用也不是不行,毕竟他们更是需要频繁看手机但又非常需要注意安全的人群。
![]()
不卖关子了,这就是零售业巨头亚马逊刚给自家快递小哥配备的“神器”——智能眼镜“Amelia”,目前该眼镜的“早期版本”正在数百位送货小哥手中进行实测。
亚马逊表示,基于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处理和人工智能:
这款眼镜让物流人员可以扫描包裹,获得前往送货点的步行路线,并获取送货证明,而无需从口袋中掏出设备。
其中一位测试者亲自体验后,也对其“解放双手”的能力称赞不已:
你不用低头看手机,而是可以把视线向前,越过屏幕。你始终专注于前方。
所以,这款眼镜究竟有什么魔力?背后又藏着亚马逊哪些小心思?
咱接着看——
明年中期量产、与meta同台竞技
放大来看,亚马逊此次专为垂直物流场景推出的智能眼镜长这样:
镜片上搭载了一块显示屏(箭头所指位置),机身配有两个摄像头,左上角其实是一个手电筒,用来帮助快递人员在弱光条件下扫描包裹。
并且考虑到近视人员,这款眼镜也支持安装根据自己度数定制的镜片。
![]()
此外,为了减少智能眼镜本身的重量,亚马逊此次将控制系统都放在了一件“马甲”上。
左边是续航支持设备,可以供眼镜稳定使用8~10小时,基本上能满足配送员一整天的工作需求。
右侧的圆形旋钮是一个控制器,支持用户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按下它还能直接控制眼镜拍照。
![]()
当配送员穿上“马甲”、戴上眼镜开始工作后,整套系统能够实现以下核心功能:
可以在显示屏上直观呈现客户备注信息(如“放门口鞋柜旁”等特殊要求);提供精准的配送路线指引;还能快速扫描包裹条码完成信息核验;遇到异常情况时可直接拍照记录。
而且据亚马逊透露,接下来这款眼镜还将提供更多功能,比如客户家可能养狗也会提前提醒一下:
我们预计未来版本的眼镜将提供实时缺陷检测功能,如果司机错误地将包裹放在客户家门口,而包裹上的门牌号或公寓号与包裹上的门牌号不符,眼镜可以帮助通知司机;检测弱光等危险并调整镜片;通知院子里有宠物等等。
需要提醒,一旦配送员将物流车安全停在了送货地点,这款眼镜就会自动激活。
![]()
据The Information消息,亚马逊计划在2026年中期大规模量产这款物流眼镜,初始产量约为10万副。
为什么推出这款眼镜?亚马逊在官方公告里也给出了明面上的解释:
随着技术不断改进,我们正在借助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打造一个端到端的智能系统。这个系统致力于在配送的每个环节——从分拣站内操作、道路运输,直至最后一百米的上门递送——提供更安全、更流畅的交付体验。
一句话,无非就是借助AI力量打通快递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为配送人员提供更便捷的AI工具(如智能眼镜),整个物流效率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话虽如此,但纵观周围环境,亚马逊此举其实也藏着和meta同台竞技的心思。
因为除了“Amelia”这款相对垂直小众的眼镜,亚马逊还把目光瞄准了C端用户群体——或将推出代号为“Jayhawk”的大众消费级眼镜。
据The Information消息,“Jayhawk”将采用更轻薄时尚的设计,配备全彩显示屏,预计可能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
而这无疑直接闯入了meta的“领地”——meta自消费级雷朋眼镜卖爆后一直重点投入智能眼镜领域,因此亚马逊的入局也被普遍解读为双方即将直接“开打”。
AI眼镜进入大爆发之年
有一说一,今年的智能眼镜赛道可谓热闹非凡。
先说国外,凭一己之力将智能眼镜带火的meta雷朋上个月又发了二代新品(起售价为379美元)。而且趁着新品发布,这款眼镜的销售战绩也再次被热议——
2024年全年卖出142万台,预计2025年将突破400万台大关。
眼见meta成功吃到螃蟹,其他大厂也坐不住开始陆续下场了:
比如苹果,继Vision Pro之后,它在今年加快了轻量化设备的研发节奏。据彭博社记者Mark Gurman此前爆料称,苹果正尝试打造一款不依赖外接计算单元的AR眼镜原型机,目标是在2026年前后推出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日常佩戴型智能眼镜”。
而且谷歌、三星也不甘落后。前者重启“Project Iris”项目并引入Gemini大模型,后者则与高通、谷歌合作打造混合现实(MR)平台,为智能眼镜生态提供底层算力和操作系统支持。
尤其是谷歌,“Project Iris”项目原为谷歌在2022年前后秘密推进的一个AR眼镜项目,但在2023年,谷歌就叫停了该项目的硬件开发部分,并解散了团队,当时大家都说谷歌这是“碰壁”了。
而现在,随着智能眼镜的技术和市场逐渐成熟,谷歌再次卷土重来。这也侧面说明,AI眼镜当下已然成为这些科技大厂不愿放弃的一块“香饽饽”。(甚至连OpenAI也曾暗戳戳透露要打造智能眼镜)
而且这股热度在咱们国内也不遑多让——
今年以来,不论是小米、华为、百度这样的大厂,还是Rokid、影目科技这样的创业公司,AI眼镜同样成为大家的“新宠”。
这里提一下Rokid这家公司,放眼国内眼镜厂商,它无疑是当中最受瞩目的明星独角兽之一。
这家公司创办于2014年,主打AI人机交互。创始人兼CEO祝铭明,本硕毕业于浙江大学,在创立Rokid前有手机操作系统创业与担任阿里神秘M工作室(阿里AI实验室的前身)领头人的经历。
截至目前,Rokid已融资超过10轮,估值达到1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企业。
它最近比较出圈的一款产品Rokid Glasses,一经上线就迅速售罄(5天时间卖出40000台),被无数人视为meta在国内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
OK,回到国内行业。一个基本的共识是:AI眼镜正迎来“iPhone时刻”,产业即将爆发。
至于什么时候能真正出现在你我手中,价格或许将成为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影目科技创始人&CEO杨龙昇在量子位的一次沙龙活动中的说法,这个数字可能是2000元。
当时他提到,从当前眼镜市场的数据来看,可能平均价在六七百元以下,是一个可以成为爆款(即进入到大众市场)的价格带。
出货量第二大的可能是1299~1399元这个价格带,是普通老百姓相对比较能接受的;
货量第三大的可能是1799~1999元这个价格带。所以智能眼镜走入到大众市场,2000元以内肯定是必须的。
你怎么看?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