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海市农科院:创新之花“破界”而出 五湖四海“硕果累累”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8 18:15:26



在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科创中心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地方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上海市农科院紧扣这一定位,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一批批原创成果破茧而出,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落地,推动着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多年保持全国领先。

据统计,经历65年的风霜磨砺,上海市农科院先后获部、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4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8项;获得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通过审(认)定品种2547余件,其中通过国家审(认)定品种163件。自2003年起连续十五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金秋,正是丰收好时节。在上海市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连片的水稻试验田一块块进入成熟期,每一块都代表一个新品种,多达几十、上百种。不久的将来,它们不仅会在沪郊推广种植,更将走出上海、播撒向全国各地。

节水抗旱稻就是典型案例之一。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团队,经过数十年钻研和耕耘,已在全国乃至全球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实现节水50%、减药20%、甲烷减排86.7%,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效益双赢。节水抗旱稻相关科研成果于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

体量不大的上海农业,如何走出一条“小而精、专而强”的现代化新路?“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近十年来,上海市农科院打破面积和地域限制,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本遵循,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建设农业强国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立足上海、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破界”而出的上海市农科院,不知不觉已收获“累累硕果”。

在对口支援中,助力各地产业升级

今年夏天,一场“沪滇科技合作交流活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在云南玉溪成功举办。在现场,上海市农科院集中展示了RNA生物农药、桑黄品质控制技术、节水抗旱稻、“黑金699”玉米、“申粉101”番茄等16项创新成果,赏识百合和彩色花菜两项成果签约落地云南。

而此前,“上海灵芝”落地云南,已成为沪滇协作的一个经典案例。上海市农科院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沪农灵芝1号”菌种提供给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等地种植。云南当地产出灵芝孢子粉后,上海定向收购,再进行深加工制成孢子油胶囊等保健品。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从上海种业研发到云南种植采摘,再回到上海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协作,推动了云南灵芝产业的大发展。


灵芝

如今,上海市农科院构建了灵芝从育种到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创制出加工专用品种11个,新品种在全国的覆盖率超50%,产生经济效益超300亿元。

据统计,在沪滇协作中,上海市农科院设立7家食用菌专家工作站,推动20余个项目落地云南;科企紧密协作,建成9个花卉繁育基地,实现菊花种苗占全国市场40%、出口80%,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丰收奖一等奖。

笔者了解到,这些年来,上海市农科院通过“沪滇”“沪明”等合作机制,大踏步走出上海,推动东西部产业协作,将一项项农科成果转化为服务全国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

不久前,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黄潭镇的一片山坡上,由上海市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花卉团队选育出的“赏食百合”新品种喜迎丰收。“从来没想过,我们在土壤有机质贫瘠的丘陵山区也能种出这种看似娇嫩的百合花。”当地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由衷说道,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花卉团队的科技助力下,他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带领当地农户种植百合,不仅解决当地边际土地利用难题,还带动周边农户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2万—3万元。


赏食百合

2023至2024年,上海市农科院把最新选育的特色南瓜、茄子、青梗菜、生菜、花菜等13个品种在三明沙县、三元、明溪、大田、建宁、将乐等县市示范应用,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000亩。

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比如,市农科院对口支援新疆喀什,提升当地巴楚留香瓜品质;对口西藏日喀则建立食用菌规模化制种体系;对口青海果洛攻克高原羊肚菌商业化栽培技术,填补高海拔反季出菇空白……在这些地方,随着上海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到来,一个个独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茁壮成长起来。

从长三角走向全国,“桃李满天下”

对口帮扶是市农科院的政治担当,但其责任与担当远不止于此。

今年9月9日,一场乳鸽新品种品鉴会在南郊宾馆举行。上海市农科院在现场宣布,由该院联合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历时10年育成的“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成功通过审定,成为现阶段国家新的肉鸽品种,也是上海第一个肉鸽新品种。


相较此前的品种,新选育出的“申王1号”肉鸽具有“好饲养”“高繁殖”“生长快”“羽毛白”“体型好”“体重大”等优势,将改变产业长期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实现肉鸽种源的进口替代。而且,与粤菜偏好的鲜嫩口感不同,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消费者更青睐体型健硕、胸肌饱满、肉质紧实的乳鸽产品。“申王1号”肉鸽将更加适配长三角地区消费偏好与集约化养殖模式。

截至目前,“申王1号”配套系已在上海金皇鸽业基地规模化养殖,并辐射长三角和新疆等地。接下来,上海市农科院科研团队将构建“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专属的推广服务体系,让这一优质种源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更多养殖主体,也让广大消费者更有口福。

上海的农业科技创新,从来不局限于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谋划长三角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上海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农科院共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成立了15个产业技术联盟,积极打造区域合作的典型案例。其中,长三角鲜食玉米联盟连续多年评选“双十佳”品种,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食用菌产业联盟聚焦服务长三角市民营养健康需求,帮助打造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花菜产业联盟突破西兰花种源“卡脖子”问题,联合攻关培育品种占全国优秀品种三分之二。


沪苏浙皖四地农科院还携手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联合服务团,实现“四院人才一地用,一院成果四地享”;同时,联合搭建长三角农业成果转移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跨域转化,并探索建立地区协同攻关转化机制,为长三角农业现代化注入科技动能。

如今,从“联动长三角”到“服务全国”,上海市农科院的科创辐射圈正越画越大。盛夏时节,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负责人带着“抢鲜”上市的炎陵黄桃来沪吆喝:地处罗霄山脉腹地,当地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生长出来的黄桃“靓、香、脆、甜”……锦绣黄桃是上海著名的地产水果,它怎么会在千里之外的湖南炎陵开花结果?“多年前,我们从上海市农科院引进100棵锦绣黄桃,从此种下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天的炎陵,已实现‘炎陵黄桃,桃醉天下’。”

据统计,上海市农科院育出的“锦”字系列黄桃,已在全国推广种植13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鲜食黄桃面积的80%以上。新品种,除了上海“奉贤黄桃”,全国已涌现湖南“炎陵黄桃”“麻阳黄桃”、贵州“玉屏黄桃”、浙江嘉善“姚庄黄桃”、山东“蒙阴黄桃”、重庆“奉节黄桃”、福建“建宁黄桃”、湖北江陵“三湖黄桃”等知名品牌,为我国桃产业发展和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如,作为上海市农科院的首创原创成果之一,“申香”“沪香”系列香菇品种在全国广泛推广,为全国50%国家级贫困县选择发展香菇开展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的支撑,推动香菇生产向我国秦巴山区、六盘山区等8个深度连片贫困区扎根,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50%,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申香”

据统计,上海市农科院的科技服务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共建立20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与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服务全国先进单位。

链接全世界,“中国方案”捷报频传

10月7日,中海油乌干达有限公司在艾伯特湖畔翠鸟油田基库贝区布胡卡现代生态农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稻收获仪式。据初步测产,项目实施团队选用的优良杂交水稻品种(“WDR73”),亩产可创纪录达700公斤左右。

“WDR73”是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提供的新品种,目前已在乌干达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水稻在基库贝区首次种植获得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当地农民发展信心。在现场,该地区有关负责人激动不已:“今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水稻,更重要的是希望。这将有助于当地社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家庭生计,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中国方案”辐射全球,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捷报频传”。今年6月,历经两年半的严格评审程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牵头研制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在第1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上成功通过审议,正式被采纳为CDM框架下第103个小规模减排方法学,并立即生效。

据悉,这是自2011年首个稻田甲烷方法学(德国拜耳提交)备案后,CDM采纳的第二个稻田甲烷减排新方法学,也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CDM方法学。业内人士表示,本次方法学的生效,彰显了上海市农科院在低碳农业领域的科研实力,团队成功打通了“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国际标准制定”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将本土原创技术转化为具有全球应用价值的国际规则。

据介绍,针对稻田甲烷减排世界性难题,上海市农科院生态所周胜研究员率领的低碳农业团队前瞻性地布局并长期深耕该领域。自2012年起,该团队依托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十余类种植管理模式下稻田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碳汇长期监测工作,积累了数十万条各类观测数据,系统性地开展涵盖高产低排水稻品种筛选、水分管理优化、肥料精准运筹、秸秆综合利用、轮作模式创新等全方位的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并深入探究其减排固碳机理,同步推进方法学开发与标准制定,形成了包括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旱地氧化亚氮抑制技术、农田土壤固碳技术以及秸秆炭化还田减排增汇技术等一系列稻田系统减排固碳科研成果。

今后,全球水稻生产国依据此方法学开发减排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有望进入更广阔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为水稻生产方提供低碳技术,为项目开发者创造碳收益,将有效激活农业减排的经济驱动力,吸引全球资金流向可持续的低碳水稻生产模式,为全球水稻生产活动甲烷减排与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原创的解决方案。

前不久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来自斐济、保加利亚、柬埔寨等多国的驻沪领事走进上海市农科院,一路打卡无人农场、高标准生态农田,观看机械化收割场景演示,并品鉴灵芝康茗茶、苦瓜茶、口感番茄、猴头菇脆饼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波兰驻沪总领事亚当·布拉尔赤克对一盘茄子干情有独钟,他感慨道,中国农业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发展思路也从“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更加关注市场需求,波兰农业正需要这样的技术革新和销售新思路。

上海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介绍,1960年建院的上海市农科院,如今已搭起10大学科、10个研究所、1个综合试验站的“四梁八柱”,手握17个国家级、29个部级平台、25个省市级平台和5个国际联合科创平台。“我们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家机构、大学、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年均百人次科研人员出海交流,200多位外国专家来访,就是要让上海农业科技既扎根本土,也链接世界。”

原标题:《上海市农科院:创新之花“破界”而出 五湖四海“硕果累累”》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俞宏浩

作者:解放日报 黄勇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