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何享健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台,与20位青年科学家合影。
作为美的集团的创始人,自退休后他鲜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此次,他专程为“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揭晓仪式而来。三年前,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个人出资30亿元人民币,设立“何享健科学基金”,旨在支持“国家急需、世界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
经过严格的提名、审查与专家遴选,10月25日,首期20位资助对象从近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这批青年科学家深耕于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两大关键领域,每位将获得200万元科研资金,为他们的前沿探索注入强劲动力。
![]()
何享健先生(前排中)与获资助青年科学家、知名科研院所专家合影
“科技创新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窦琪,是首期“何享健科学基金”的资助对象之一。不久前,她与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手术机器人自主手术。
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手术机器人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肠胃外科、胸外科、泌尿科、骨科等手术中。但伴随AI技术浪潮的到来,一个更大胆的问题随之浮现:就像汽车正从人工驾驶迈向自动驾驶,手术机器人是否也能“独立”完成某些任务,而不完全依赖医生的实时操控?
窦琪的团队就成功研发出基于AI驱动的手术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并将该技术集成于国产机器人中,在活体猪模型上实现了组织牵拉、纱布抓取、血管夹闭等多项自主手术操作。
回首五年前,窦琪刚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建立实验室,彼时,AI与手术机器人还是两条尚未交汇的平行线,融合之路充满未知。团队几乎是从零起步,一步步搭建起跨学科的桥梁。
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她坚信让AI手术机器人成为医生的“第三只手”已不再是幻想。当医生的双手正操控机械臂进行精细解剖或缝合时,如果AI手术机器人能自动承担起组织牵拉、止血等辅助任务,将极大提升手术效率,缩短患者手术时间。
如今,她正致力于将蓝图变为现实:为外科医生打造一位真正智能的“AI手术机器人副驾”。
另一位首期“何享健科学基金”资助对象,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常林,其研究方向为“低功耗、大算力的光子芯片”,同样可以助力AI技术实现更大的突破。
如果把传统芯片比作城市的柏油马路,那么常林团队开发的光子芯片就是一条“光速高速公路”,使计算真正进入“光速思考”的时代。
在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的今天,AI大模型的训练如同一个“能耗黑洞”,传统电子芯片逐渐面临物理极限。而光子芯片的出现,宛如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它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计算任务,将单位时间内的计算次数提升至传统芯片的50倍,从而加速AI大模型的训练速度,提升实时决策效率。
未来,这项技术还有望扩散至众多关键领域:在通信基站中,它像一位“节能大师”,能显著降低设备的能耗和成本;在自动驾驶领域,其毫米波雷达的集成化设计将有助于提升感知精度和响应速度;在空天遥感方面,它超高速的时间调控能力,能够快速处理海量遥感数据,为资源勘探、环境监测与气象预测等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透过窦琪和常林的研究历程,我们得以窥见首期“何享健科学基金”所汇聚的星辰大海——获资助的每一位青年科学家,都闪耀着勇闯科研“无人区”的光芒。
南方科技大学贾宁的“细菌抗噬菌体免疫机制解析及新型抗菌策略开发”,拓展了我们对细菌免疫策略的理解;复旦大学江一舟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填补了最“毒”乳腺癌免疫治疗耐药研究的空白;香港大学张宇昊的“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则瞄准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节能需求,有望大幅降低能源损耗……
就连见惯顶尖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兰格,作为项目评审,也对他们所展现出的高水平与突破潜力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科技创新就是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看得更高一点,想得更远一点。”这是何享健设立30亿元科学基金时寄予的厚望。如今,首批资助的每一位青年科学家,正是这束远见之光在现实中的投射,他们已然行进在探索未知的征程上。
从民生到科技的“公益延伸”
科学探索如同暗夜寻光,唯有持续坚守才能迎来破晓;公益亦如是,它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滴水穿石的持久坚持。
何享健深谙此道。多年来,他的公益足迹已深入基础教育、乡村振兴、养老健康等多个领域,惠及人次超过百万。此次他以个人名义设立30亿元科学基金,是其公益实践的“升级延伸”——从“民生保障”的沃土深耕,迈向“科技根源性突破”的星火播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延伸”?何享健在一段视频中说道:“我自己和家人都很感恩国家、社会和这个时代。国家的经济繁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离开科技的发展是空话。”这句朴实的话,不仅道出了一位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也揭示了美的成长为世界级科技巨头的深层逻辑。
![]()
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科学基金创办人何享健先生
梳理美的的历史可以发现,何享健从创业之初,就在美的内部深深植下了“技术立身”的基因。
1968年,创业的第一年,何享健几经寻觅,从顺德糖厂请来技术员,播下了重视技术的第一粒种子;1984年,美的迎来了“星期六工程师”——面对空调技术人才的短缺,何享健又立马到广州第二电器厂邀请技术人员在晚上或周末为美的攻克技术难关;20世纪90年代初,美的成为全国第一个成功聘请到博士的乡镇企业,引发轰动……
进入到新世纪,美的依旧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提出“科技领先”的战略,从工业机器人到具身智能,从家电AI到大健康、能源管理,以“科技+制造”双轮驱动,在AI与机器人浪潮中建构起独特竞争力。
当亲历了自己创办的企业,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凭借科技创新从一个集资5000元的广东家电小作坊,成长为年营收超4000亿元的世界级科技巨头,何享健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在视频里说道:“我始终坚信,付出必有回报,所以我希望支持那些为科学持续付出的人。”
而今,他将这份信念化为具体的行动,将目光精准投向科研领域最富活力的群体——那些正站在起步线上,怀揣梦想和热情的青年科学家们。
让更多青年科学家“被看见”
在“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揭晓仪式上,薛其坤院士、芝加哥大学教授何川、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在致辞时都提到了,设立专门针对青年科学家的基金,意义重大。
![]()
何享健先生与薛其坤院士在揭晓仪式上交流
对青年科学家而言,起步阶段往往是最具挑战的时期。他们通常怀揣创新的想法,却可能因尚未建立足够的学术声誉,在申请经费和组建团队时都面临困难。
而何享健设立该基金的初心之一,就是希望“年轻人要沉下来搞科研”,为他们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提供支持。
窦琪作为首批获资助者,还表示这一基金的“含金量”不仅在于资金支持,更在于它搭建了一个难得的交流舞台。青年学者的研究往往精尖而细分,在取得足够显性的成果之前,很难突破圈层,与业界权威或跨学科学者进行深度对话。
而“何享健青年科学家”汇聚了中外院士及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在首期项目揭晓仪式当天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欧洲工程院等机构成员,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他们构成了一座“流动的顶级学术殿堂”,与获资助青年科学家深入对话,围绕研究计划可行性、技术瓶颈突破、产业落地路径展开多轮研讨。
这意味着,青年科学家的创新工作得以被真正“看见”——对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们而言,这份关注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会有更多青年科学家的付出被“看见”——“何享健科学基金”已计划于2025年11月启动第二期项目提名,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掘具有原创精神的科研新生力量。这种“长期主义”的支持模式,不仅弥补了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更与国家科技投入形成了有效互补。
当更多年轻的声音被听见,更多大胆的想法被珍视,这些今天的投入,自会汇聚成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前行的活水之源。
作者:田纳西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