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大气中吸碳的公共气候事业,如今只剩下几家科技公司在支撑

IP属地 中国·北京 DeepTech深科技 时间:2025-10-28 18:16:30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20 年左右,碳移除(carbon removal)产业曾一度被寄予厚望。位于缅因州波特兰的初创公司 Running Tide 曾宣称要通过沉海带的方式封存 10 亿吨二氧化碳,并因此筹集了超过 5000 万美元。然而,这家公司在去年夏天倒闭,成为迄今为止碳移除领域最大的失败案例,也揭示了整个行业的脆弱现实——资金退潮、企业倒闭、投资热度消散,距离“十亿吨碳封存”的愿景仍遥不可及。

CDR.fyi(一个提供碳移除行业数据与分析的公益性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赫格伦德(Robert Höglund)因此指出,碳移除行业正从“炒作高峰”滑向“现实低谷”,许多公司将难以为继。这种调整虽然痛苦,却是任何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问题的核心在于:碳移除的商业模式一开始就说不通。它本质上是一项“清理大气”的公共事业,服务的是人类整体利益,而非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刚需。即使有企业出于社会责任或品牌压力,自愿购买未来的碳移除额度,这种有限的市场需求也难以支撑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碳移除能否真正走出低谷,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愿意介入。唯有通过政策推动,包括财政投入、补贴机制或强制污染者买单,才能让这一产业规模化、制度化。



谁来买单?

碳移除产业的兴起,源于全球气候科学的警示:仅靠减排已不足以遏制升温,人类必须主动从大气中“吸碳”。

联合国 IPCC 在 2022 年的报告指出,为将升温控制在 2°C 以内,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每年可能需移除多达 110 亿吨二氧化碳。由此,一批初创公司迅速崛起,从海藻封存到直接空气捕集(DAC),尝试构建“吸碳工厂”,并吸引了 Stripe、Google、Microsoft 等科技巨头的预购订单和资本市场的热捧。根据 PitchBook 的数据,到 2023 年,风险投资额达到近10 亿美元的峰值。

然而,这场“气候创业潮”从一开始就存在结构性矛盾。与价格低廉、但效果存疑的“碳抵消”项目不同,真正的“耐久性碳移除”能长久锁定温室气体,却成本高昂,每吨需数百至上千美元。按最低估算,要以每吨 300 美元的价格每年移除 100 亿吨碳,全球需付出 3 万亿美元的年支出。

这就引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到底由谁来买单?谁该、又谁愿意为建设和运营那庞大的工厂、管道和封存井承担这笔天文数字的费用?



市场现状

目前,碳移除市场仍在增长,各家公司依然在自愿购买碳移除量,以推动自身的气候目标。得益于微软的大额采购,今年第二季度的销售额还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这一增长掩盖了更深层的问题:需求远不足以支撑庞大的行业规模。根据 CDR.fyi 的数据,全球数百家碳移除企业迄今仅售出约 3800 万吨碳移除量、实际交付不足 100 万吨,这一数量还不到美国两小时的排放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市场高度集中在少数大买家。微软占全部采购量的 80%,而包括 Google、meta、Stripe、Shopify 在内的 Frontier 联盟位居其后。若剔除这两家买家,今年上半年全球签约量将从 1600 万吨骤减至仅 120 万吨。这意味着行业的命运几乎完全依赖于少数几家科技巨头的意愿与预算。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热度明显降温。截至 2025 年中,碳移除领域的风险投资同比下降超过 13%,资金收紧使尚未形成营收的企业生存更加艰难。

已有多家公司倒闭,包括交易平台 Nori、直接空气捕集企业 Noya,以及利用工业副产品固碳的 Alkali Earth。而行业领军者 Climeworks 也陷入困境,今年 5 月宣布裁员 10%,其美国项目更因特朗普政府暂停“区域直接空气捕集中心”计划的拨款而被迫延期。

CDR.fyi 的最新报告直言:“蜜月期已结束。”投资和销售同时下滑,几乎所有项目部署延迟,买家也转向更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如生物炭(biochar)或生物能源碳捕集(BECCS)。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前景愈发冷峻——正如该机构所警告的:“大多数直接空气捕集公司将倒闭或被收购。



碳移除的下一步

碳移除产业的未来,关键在于政府的介入。多数专家认为,若缺乏公共资金政策支持,这一产业不可能真正起飞。各国政府可能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介入——包括直接购买碳移除服务、提供补贴、或强制污染者承担成本,例如将碳移除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等市场化机制。

全球范围内,政策推动的迹象已经出现。

欧盟计划自 2030 年后在其碳排放交易体系中正式纳入“本土碳移除”,这一举措将使碳移除成为全球最大排放交易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排放上限不断收紧、碳价上升,这将迫使企业寻求新的减排方式,如购买直接空气捕集或生物能源碳移除服务;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也在考虑将碳移除纳入航空业减排机制,例如允许航空公司用碳移除额度抵消燃油排放。

除欧洲外,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在逐步行动。加拿大已投入 1000 万美元并制定纳入 DAC 的国家标准,日本计划在本国碳交易体系中接受多种碳移除形式;而美国虽然削减部分资金,但仍保留“45Q 税收抵免”政策,对每吨封存二氧化碳提供最高 180 美元的补贴,并扩大了再利用支持力度。

尽管全球政治氛围复杂,Carbon180 执行主任埃琳·伯恩斯(Erin Burns)依然保持乐观。她认为,地方与联邦层面的政策创新仍将持续推进,因为碳移除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还能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正如她所说:“碳移除政策并不局限于税收激励,当前的政治时刻反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去探索区域化、差异化的政策路径。”


尽管碳移除被视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路径之一,但这一产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信任考验”。在资金、市场和政策多重压力下,一些企业急于交付“碳移除吨数”,买家追求低成本达标,而认证机构则在利益驱动下放松标准,整个行业有重蹈碳抵消覆辙的风险。专家呼吁,应建立更严格、更透明的核查机制,确保每一吨被宣称移除的碳都确实离开了大气,同时赢得项目所在地社区的信任,避免新的环境不公。

更根本的出路或许在于将碳移除视作一项全球公共事业,而非逐利产业。正如夏威夷大学教授 David Ho 所言,各国政府应主导开展类似“曼哈顿计划”的国际科研合作,以科学、系统的方式探索最安全有效的碳移除路径。历史上排放最多的发达国家更有道义责任,为建设全球“碳清理”体系买单——因为那些几乎未造成气候危机的贫困地区,正在承受最沉重的代价。碳移除,归根结底,应被视为人类的“废物管理工程”,而非新的投机市场。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10/24/1126478/whats-next-for-carbon-removal/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