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诚/文
2025年“双11”如期而至,虽少了前些年的喧嚣与高调,却早已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繁荣之下亦有隐忧。超低价格、直播带货、极速退换货等商业模式,一度被视为创新与效率的象征。但产业越是快速迭代发展,我们越要不断审视电商平台的重要依托——线上产品质量的优与劣。
值得关注的产品质量
在当今的线上市场,“价格战”几乎成为常态。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正从“价格战”中获益,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商品,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隐忧。
一方面,过度的价格竞争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真正注重质量的厂商被迫退出市场。例如,十年前已被淘汰的涤纶纤维袜子,如今又重新成为线上的主流产品,购物软件里随处可见“4.99元十双包邮”的袜子。流量争夺压缩了供应链的利润空间,代工厂商很容易在不断降成本的方向上陷入低质的困境。
此外,直播间里主播卖力推销的29.9元、39.9元的毛衣,包括此前一度成为热销现象的“0元购”……这些极端低价背后绝非品质的保障,而是材料、工艺和信誉的缩水。
“价格战”除了会挤压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还会滋生“三无产品”。所谓“三无产品”,即没有生产日期、没有质量合格证、没有生产厂家的产品。它们来路不明,只因价格便宜被冒险上架销售。
前不久,央视就曝光很多解压类的软泥产品,实际上的成分是有毒化合物硼砂,1克至3克就会使成年人中毒,儿童一旦误食,5克即可致死。但不管是短视频平台还是电商平台,这类“三无产品”销量都很高。
部分平台在流量驱动下选择忽视这些问题,甚至默许其存在并为之引流。这种行为所形成的灰色地带,已成为线上市场难以根治的顽疾。消费者买到这样的商品,既没有质量保证,也缺乏有效的维权途径。
与此同时,投诉率也逐年攀升。大量投诉涉及虚假宣传、货不对板、退换难等问题,这折射出质量问题正演变为社会层面的信任危机。
“价格战”短期内看似对消费者有利,能满足其即时需求,但从长期来看,却侵蚀了行业的根基。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被迫以次充好,利润下滑导致研发和创新投入不断减少,行业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泥潭。这不仅与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背道而驰,更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相悖。真正的代价不是眼前几块钱的便宜,而是未来缺乏品质与创新的市场环境。
背后的原因剖析
“价格战”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大环境和行业规律使得消费者逐渐形成一种“不在乎质量”的心态。
一方面,经济环境的变化让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下降,“能用就行”成为许多人的消费选择。另一方面,不少日常用品本身就是低利润行业,消费者对其质量要求不高,厂商也无心在质量上投入过多。久而久之,这种低要求心态蔓延开来,甚至延伸到更多品类,众多厂家或许都会觉得没必要花成本把质量做得更好。
当价格持续被压低,利润越来越薄时,创新的土壤也随之被掏空。竞争与创新本应相辅相成,但在极端低价竞争的环境下,创新不仅得不到激励,反而被扼杀。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吉翁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创新需要以必要的利润为前提,零利润的市场竞争并非市场最优解。
其次,过度的信息披露和算法驱动,导致了商家的“不思进取”。
电商平台的运行逻辑是“凡有利润之处,皆被公开”,数据透明、算法收紧,让竞争近乎完全。同时,由于品牌保护不足,商家很难通过差异化建立壁垒,一旦某类产品利润稍高,立刻就会被其他商家低价效仿。
结果是市场进入“无增长的稳态”,扩张和再生产都失去了动力,创新投入自然被压缩。价格竞争与信息对称原本是市场经济高效率的体现,但在平台经济的语境下却走向了扭曲。
理论上的价格竞争应促使商家提高质量,以更好的性价比取胜。但现实中,竞争演变为偷工减料,信息披露变为利润消解,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低水平恶性循环。
退一步讲,若一个市场被压缩到没有利润,真的算是最高效率吗?当信息透明到极致,消费者也可能因信息过载而无所适从,甚至失去对创新的期待。
第三,质量信息难以彰显,价格信号却过于强烈,这是传统市场失灵在平台环境下的表现。
商家在平台上的宣传大多趋于同质化,发布的内容高度标准化,消费者很难看清哪个产品真正更好。买一支笔,究竟是哪个工厂生产、质量如何、是否有行业标准背书,这些信息都被淹没。
平台的规则往往鼓励低价,部分产品低价促销本是正常引流手段,但当“低价即流量、不低价就隐形”成为铁律,问题就变得严重。
线上消费评价体系与线下不同,线下更注重行业标准、品牌口碑,而线上更多依赖评论和流量推荐。前者往往包含了质量因素,后者更多受价格和主播影响。结果是哪怕某些高质量产品存在,消费者也未必相信,它们既难以获得流量,又因高价而被冷落。
在这样的机制下,商家推出高质量产品的激励反而更低。就像计件工资比固定工资更具激励性一样,唯有当高质量产品能够被识别、被认可并定价合理,商家才会有动力持续提升。
但在当前平台逻辑中,价格远比质量更能吸引注意力,商家的投入被视为“低能激励”,消费者更愿意相信低价和网红的背书。
最后,部分平台规则甚至主动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平台一方面享有规则制定权和监管权,另一方面却利用规则攫取利益,弱化质量信号。
该出清的产品没有出清,该处罚的假冒伪劣没有处罚,甚至让劣质商品与高质量商品同台竞技,只看价格,不看品质。
典型现象就是白牌的崛起。所谓白牌,即没有商标和品牌的产品,比如以产地命名的农产品,或者在短视频平台一夜爆红的网红零食和美妆。
2024年,中国白牌商品市场规模超18万亿元。部分以低价著称的电商正是依靠白牌起家,白牌商品的营收占比过半。直播电商的兴起更让白牌趁势壮大,因为低价、无品牌、无历史包袱的特质,正好契合平台追求流量和主播追求低价供给的需求。
当白牌、低质产品获得了同样的竞争舞台,高质量商品反而没有分辨度。即便有商家努力提质增效,利润也无法维持。
一方面,提质未必换来销量,因为平台不为其加流量;另一方面,就算一时获得利润,也很快被算法发现并要求降价;加上模仿成本低,产品市场秩序混乱,高质量无法带来高销量。
理想状态下,竞争应该推动提质增效,形成良性循环;但如今,企业却很难通过提质增效来扩大份额并增加利润,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多方如何走出怪圈
“价格战”带来的质量下滑与市场失灵,并非没有破解之道。要真正走出低质低价的怪圈,需要平台、商家、监管和消费者多方合力,推动市场回归良性循环。
第一,必须推动新产品和优质产品的供给。
当前线上环境下,高质量商品往往难以可持续发展,因为平台算法更青睐低价商品,导致优质供给无法获得足够的流量。
对此,平台应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让优质产品拥有展示和成长的空间。比如,平台可以在流量分配上给予创新产品和高品质商品一定的扶持,不让它们在起步阶段就被埋没。同时,通过与产业带联动,推动生产环节提质增效,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来降低成本,从而在不牺牲质量的情况下形成更好的性价比。
第二,抑制无序竞争。
价格竞争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竞争仅停留在低价层面,创新与品质必然被压制。平台在规则制定中应有意识地避免“唯低价论”,推动电商生态反“内卷”。这既需要平台的主动作为,也需要长期的制度投入和调整。
近两年,部分平台已开始尝试调整战略,逐渐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好货、好价、好服务”的综合竞争维度。部分平台取消了商家的年度服务费,返还中小商家部分软件服务费,意在改善消费体验和商家环境。
这些尝试反映出平台对“低质低价”困境的反思,也展示了推动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努力。未来,更多平台若能在规则层面积极调整,平衡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将会带动新阶段电商生态的形成。
第三,引导平台释放更强的质量信号。
当前的线上消费环境下,价格信号往往掩盖了质量信息,高品质商品难以脱颖而出。监管部门应在产品质量标准、广告规范、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倒逼平台强化自身责任。
平台拥有流量分配权和信息发布权,本质上具有准公共性,应当主动承担起推动市场良性运转的职责。比如,强化大品牌、老字号、地理标识等质量标签在平台上的可见度,提升产品溯源信息的透明度,让消费者更容易识别高质量产品。同时,平台应建立针对“三无产品”和假冒伪劣的快速清退机制,避免劣质商品与优质商品同台竞争,削弱“劣币驱逐良币”的空间。
监管不仅是打击问题,更要通过制度设计释放正向信号,让平台的流量导向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契合。
从日益攀升的投诉率到平台规则下质量信号的弱化,“价格战”中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市场机制的局部失灵,也是多方主体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唯有平台、商家、监管、消费者四方形成合力,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才能让线上购物真正回归“提升生活品质”的本质,让数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持续前行,最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值得信赖的线上消费生态。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