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马斯克的 AI 百科 Grokipedia 刚发布就翻车:抄维基百科被抓现行,还夹带私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爱范儿 时间:2025-10-28 20:17:16


上个月,马斯克说要用 AI 打造一个比维基百科有巨大改进的产品 Grokipedia,甚至将其定位为「xAI 理解宇宙目标的必要步骤」。


今天 Grokipedia 正式发布了,虽然是 0.1 版本,但马斯克表示也已经比维基百科要强

所以,这个 Grokipedia 到底是个啥?简单说,就是个 AI 全自动生成的百科。马斯克声称,这是为了干掉维基百科那帮「有偏见的编辑」。

体验 http://Grokipedia.com



▲温馨提示:目前 Grokipedia 建议用英文搜索,中文搜索体验目前比较差

Grokipedia 的模式挺有意思,所有条目均由 AI 模型 Grok 自动生成,目前已收录超过 88.5 万个词条。

与维基百科由全球人类志愿者众包、编辑、审核的模式截然不同,Grokipedia 的用户无法直接编辑内容,只能「请求 Grok 修改」。

AI 百科,还是维基百科的「搬运工」

然而首批冲进去吃瓜的网友们,很快发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Grokipedia 上的大量词条,简直就是从维基百科 Ctrl+C、Ctrl+V 过来的。

搜一下「MacBook Air」,拉到页面最底下,一行小字让我眼前一亮:「内容改编自维基百科……」


但像 PlayStation 5 这种词条,就连改都懒得改了,几乎是把维基百科原文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连标点符号都没怎么换。字对字、行对行,堪称像素级复刻。


所以马斯克说的「比维基百科强 10 倍」,指的是复制速度快 10 倍吗?

维基百科那边估计也无语了,发言人 Lauren Dickinson 的回应堪称神吐槽,大意就是:「谢邀,我们很好。但看起来,即使是 Grokipedia,也需要依赖维基百科才能存在。」

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AI 去偏见,还是「换一种偏见」

当然,Grokipedia 也不是所有内容都照搬,Grokipedia 也展现出一些完全不同的的特点,但同样充满争议。

就拿马斯克点赞转发的这个案例来说,是对乔治·弗洛伊德之死的总结对比。这起案件当时引发了美国「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十分轰动。


APPSO 把原文和翻译都放出来,给大家感受一下:

维基百科:


乔治・佩里・弗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 Jr.,1973 年 10 月 14 日 —2020 年 5 月 25 日)是一名非裔美国人。2020 年 5 月 25 日,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因一名店员怀疑他使用了一张 20 美元假钞,他在被逮捕期间遭到一名白人警察谋杀。[2] 德里克・肖文(Derek Chauvin)是抵达现场的四名警察之一,他跪在弗洛伊德的颈部和背部超过九分钟,导致其窒息死亡。[3] 在他被谋杀后,一系列反对警察暴行(尤其针对黑人的暴行)的抗议活动迅速在全球和美国范围内蔓延。他的临终遗言 “我无法呼吸” 成为了抗议口号。

Grokipedia :


乔治・佩里・弗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 Jr.,1973 年 10 月 14 日 —2020 年 5 月 25 日)是一名美国人,1997 年至 2007 年间在得克萨斯州有长期犯罪记录,包括持械抢劫、持有毒品和盗窃的定罪。[1][2] 2020 年 5 月 25 日,弗洛伊德因一名店员举报他使用 20 美元假钞购买香烟,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被逮捕。[3][4] 逮捕过程中,弗洛伊德表现出反抗,甚至在被按倒前就反复称自己无法呼吸,警官德里克・肖文跪在弗洛伊德颈部长达 9 分 29 秒,期间弗洛伊德失去反应。

[3] 亨内平县法医裁定,弗洛伊德的死因为心肺骤停,由执法过程中的制服、约束和颈部压迫引发,促成因素包括严重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芬太尼中毒和近期甲基苯丙胺使用;毒理学检测显示其血液中芬太尼含量为 11 ng/mL,这一水平在无耐受性个体中与过量致死相关。[5][6][7] 肖文于 2021 年被判二级非故意谋杀、三级谋杀和二级过失杀人罪,获刑 22.5 年。[8][9]

弗洛伊德的死亡通过旁观者视频广泛传播,引发了美国各地和国际上的大规模民事动乱,包括造成数十亿美元财产损失的骚乱,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警察武力使用、弗洛伊德的健康和药物使用在其死亡中的作用,以及执法部门与表现出不服从或中毒的嫌疑人互动时的系统性问题的争论。[10]

看出区别了吗?

维基百科版开头第一句,「非裔美国人」,被「白人警察谋杀」。重点是「我无法呼吸」和全球抗议浪潮,充满了对种族不公的批判和对受害者的同情。整个基调是关于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这是一个典型的、强调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左翼叙事。

Grokipedia 版开头先给你科普弗洛伊德的「犯罪前科」,然后强调他当时「反抗执法」,还详细描述了他体内的毒品含量和尸检报告里的其他死因。最后,把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轻描淡写成「造成数十亿美元财产损失的骚乱」。

维基百科是在讲一个「种族压迫下的悲剧」,而 Grokipedia 在讲一个「有前科的瘾君子在拒捕过程中的意外死亡,并引发了社会失序」。

Grokipedia 也没有虚构事实,但它通过信息的筛选、排序和补充,巧妙地重塑了整个事件的性质。这里先不探讨谁是最客观中立的,但的确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立场。

就像一些网友质疑的,Grokipedia 背后的 AI 并非没有偏见,而是用一种更隐蔽、更具迷惑性的方式,来展示一些立场。


同样的手法也用在了「气候变化」词条上。

维基百科直表示「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Grokipedia 呢?它不直接反驳,它会说:「有批评者认为,所谓『科学共识』的说法夸大了事实……」然后暗示媒体和环保组织在「制造恐慌」,引导你走向一个预设的怀疑主义结论。

马斯克试图打造的,是一个由中心化 AI 控制、符合其自由主义叙事的「事实过滤器」

然而当百科「编辑」的权力从千万志愿者手中收归于一个不透明的算法时,我们得到的究竟是更纯粹的知识,还是更精致的牢笼?

马斯克说「你将能够要求 Grok 添加/修改/删除文章」,那最终裁决权在谁手里?在 Grok,也就是在 xAI,也就是在马斯克本人。

这才是 Grokipedia 最令人不放心的地方,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在 AI 时代,关于「事实」的定义权,正在成为新的战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