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步(Uber)周二宣布,将从2027年开始扩充一支由英伟达公司技术驱动的1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车队,称这一计划有望降低向消费者提供可呼叫无人出租车(robotaxi)的成本。同日,电动车厂商Lucid也宣布,正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一款L4自动驾驶汽车平台。
优步、英伟达合作望降低自动驾驶出租车成本
优步和英伟达今年1月份就曾建立的早期合作伙伴关系。当时,优步同意向英伟达提供部分驾驶数据,以帮助改进英伟达的人工智能模型和芯片技术,从而让汽车制造商可以据此开发自动驾驶车辆。周二,英伟达发布了一项新的技术平台——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 10,该平台让制造商能够为车辆配备可与兼容自动驾驶软件协同工作的硬件和传感器。
作为这项合作的一部分,Stellantis将成为首批向优步提供英伟达驱动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根据优步周二发布的声明,Stellantis将交付至少5000辆这种自动驾驶出租车,供优步在美国及国际市场运营。优步将负责这些车辆的端到端车队管理,包括远程协助、充电、清洁、维护以及客户服务等。
Stellantis在一份单独的声明中表示,将与富士康合作进行硬件和系统集成。生产计划定于2028年启动,初步运营将在美国开始。声明称,未来几年内将陆续启动试点项目和测试计划。
媒体分析认为,这些承诺将让优步能够在其平台上提供更多自动驾驶出租车,从而有助于降低运营和商业化费用。该公司已与十多家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商建立合作关系,并承诺投资其中一些公司。优步押注一个由无人出租车与人类司机共同组成的未来交通生态系统。
消息公布后,优步股价一度上涨1.2%,但随后转跌。
![]()
目前,优步已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和乔治亚州亚特兰大推出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合作的自动驾驶服务,并在阿布扎比和沙特阿拉伯与文远知行合作提供无人出租车服务,但这些车队规模依然有限。优步曾表示,预计未来会将与Waymo在奥斯汀和亚特兰大的车队扩展至“数百辆”,然而这与优步数百万名网约车司机与快递员相比仍显微不足道。这也使得优步难以通过自动驾驶车队获得可观利润。目前,优步仍将日常充电、清洁和维护工作外包给车队运营商。
然而,与英伟达的合作将有助于提高这些车辆的供应量,并在未来逐步降低相关成本。优步现有及未来的自动驾驶合作伙伴,包括Avride、May Mobility、Momenta、Nuro Inc.、小马智行、Wayve Technologies以及文远知行等,都可以使用英伟达的技术,为最终部署在优步平台上的这支10万辆车队贡献力量。
优步还与英伟达合作建立一个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研发的“机器人出租车数据工厂(robotaxi data factory)”。优步将在此过程中收集超过300万小时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专属驾驶数据,用于训练和验证无人驾驶模型。英伟达将为该项目提供处理器、人工智能模型以及用于数据筛选、检索和仿真的工具。
优步在声明中表示:
“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引擎——涵盖数据获取、标注、场景挖掘、合成数据生成和大规模训练等环节,旨在缩短从试点阶段到盈利性自动驾驶部署的路径。”
Lucid将与英伟达合作开发L4自动驾驶平台
同日,电动车厂商Lucid也宣布,正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一款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平台,力争成为首批打造无需驾驶员监管的乘用车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这项合作将首先从为Lucid现有的Gravity SUV开发更先进的驾驶辅助技术开始,最终目标是利用英伟达更新、更强大的DRIVE AV平台,该平台配备包括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在内的传感器系统,用于开发L4自动驾驶能力,也就是车辆可以在所有情况下自行完成驾驶任务。
Lucid选择与英伟达合作,正值公司及整个电动车行业越来越重视面向消费者与无人出租车的高级无人驾驶系统。虽然Lucid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进展落后于Waymo无人出租车部门和特斯拉,但该公司此前已表示,正在与出行合作伙伴就L4自动驾驶技术进行洽谈。
Lucid临时首席执行官Marc Winterhoff拒绝透露双方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时间表,但对媒体表示,向消费者提供这项技术是公司的优先事项。
“在外面玩了一晚上,你当然希望能被安全送回家,而不是到某个时候还得自己接管方向盘。我们认为,凭借当下的技术以及这种合作关系,我们可以让这一切成为现实。”
Lucid的中型平台将于明年推出首款车型。Winterhoff表示,新设计已经具备整合自动驾驶技术的能力,而Lucid现有的车型,Lucid Air与Gravity SUV也有可能在未来改款时加入相关功能。
今年7月,Lucid还宣布将与Uber和Nuro合作,开发一支由Lucid Gravity SUV组成的无人出租车车队,这些车辆将配备Nuro的无人驾驶技术,由Uber拥有并运营。三家公司计划在六年内部署至少2万辆车。Winterhoff表示,公司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技术上采取多条路线并行推进,包括与Uber的无人出租车合作以及内部研发项目。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