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会说四川话 未来的养老机器人如此有趣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0-30 10:18:13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年来,集健康监测、生活照料、情感陪伴于一体的康养机器人,伴随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正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现实场景。

在成都举行的总台“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上,记者看到50余款智慧康养机器人新产品集中发布,展示了一批智慧康养机器人领域最新成果。

这台机器人,可以用中文、英文等多语言进行交互,还能为老年群体提供精准导航服务。


而这款国内首发的辅助翻身机器人,专门针对卧床失能老人设计,通过智能控制技术适配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


参展商 郑帅帅:面对不同的老人,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力度。


这款拥有超强算力大脑的超轻量级产品,它凭借高性价比打破了传统人形机器人造价高昂的瓶颈,续航能力与运行稳定性经过多重居家场景测试,能灵活适配复杂的家庭环境。


参展商 田敏:我们会给机器人一个指令,它就会自主识别桌子上的饮料去按照它自己的规划动作递到我们的手中。


而这款形似穿衣镜的检测机器人,老人站在设备前90秒,无需烦琐操作就能完成呼吸、心跳、血压、血糖等多项核心健康数据的检测,并即时生成评估报告。


面对海量健康数据的处理难题,现场展示的“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平台打通硬件设备数据壁垒,构建起健康监测、风险预警、智能干预、个性化服务的全链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

政策技术双驱动

康养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

从社区驿站的检测设备到养老机构的护理机器人,康养机器人的快速普及背后,是技术创新与政策扶持的双重赋能。当前,我国康养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不仅缓解了护理人员短缺困境,更成为带动全产业链升级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技术融合正推动康养机器人功能全面升级。一款具备环境识别、聊天互动、才艺表演功能的机器人,已在南京某妇幼保健医院投入使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情感陪伴服务。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 陈渌萍:一台智慧康养机器人可替代2—3名护工的基础工作量,缓解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困境。


今年2月,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实施。6月,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试点”,重点突破方言交互、复杂居家环境导航等技术瓶颈,目前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已率先开展试点工作。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委员 徐百涛:养老机器人已覆盖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等领域,头部机构批量应用与居家产品普及形成协同落地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激发了智慧康养机器人的现实需求与长期价值。

破局普惠之路

康养机器人的挑战与未来

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康养机器人产业势头正劲,但作为新兴领域,产业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待突破、成本偏高、操作复杂等多重挑战。

如何破局前行,让“科技助老”真正普惠大众,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记者在展会上了解到,当前中高端康养机器人售价多在2万元以上,部分具备康复训练功能的产品甚至超过5万元,超出不少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同时,部分产品操作流程复杂,约30%的老年人因“不会用”导致设备闲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 陈渌萍:随着养老机构、社区家庭对智慧康养机器人的采购量增加,核心零部件如柔性触觉传感器、AI芯片的量产成本可降低,进而带动整个保姆机器人产业从“高端小众”走向“普惠大众”。


技术融合创新正为产业破局提供新动能。康养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载体,其发展过程中整合的AI算法优化、5G+边缘计算、生物体征监测等技术,反向推动了多领域协同创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 陈渌萍:基础功能型产品实现“用得起、用得好”还需3到5年时间,2030年前后,具备清洁、简单护理、跌倒监测等基础功能的机型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并率先进入普通家庭。


从社区驿站的快速检测设备到家庭场景的护理助手,从试点城市的先行先试到全球标准的制定引领,康养机器人正以技术创新为笔,描绘“科技助老”的新图景。这一产业不仅将为亿万老年人带来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更将成为我国智能制造的新增长极,为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中国方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