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维基百科硬刚马斯克!GrokiPedia上线首日遭“人类知识”宣言狙击:我们不信AI,只信人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Chinaz 时间:2025-10-30 14:18:50

当马斯克高调推出由Grok大模型驱动的AI百科全书GrokiPedia,宣称要以“更高准确性与中立性”取代维基百科时,后者并未沉默——而是在其面向美国用户的募捐公告中,掷出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经过近25年的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人类创造知识,而非机器。”

这场看似平静的回应,实则暗流汹涌。维基百科不仅重申其由全球志愿者协作共建的非营利本质,更直指马斯克及其科技帝国的潜在操控风险:“我们不受亿万富翁和大型科技公司的控制。” 言下之意,GrokiPedia纵然拥有88.5万篇文章的规模,其内容终究是算法的产物,而非人类共识的结晶。

AI vs 人类:两种知识哲学的正面交锋

GrokiPedia于10月30日正式上线,所有条目均由xAI的Grok模型自动生成与编辑。马斯克称其为“理解宇宙的重要一步”,并批评维基百科充斥“宣传与偏见”。然而,维基百科反击称,尽管自身“不完美”,却从不试图推动某种特定观点——其内容经过社区讨论、引用核查与编辑博弈,是人类理性与协作的产物。

而AI生成内容,即便表面中立,其训练数据隐含的偏见、模型对事实的幻觉、以及缺乏可追溯的编辑历史,都使其在权威性与透明度上面临根本性质疑。

一场关于“知识合法性”的时代之辩

这场争论远不止于两个平台的竞争,而是知识生产范式的根本分歧:

维基百科代表“集体智慧”:知识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协商、修正与共识,过程虽慢,但可审计、可问责;

GrokiPedia代表“算法权威”:知识由模型“推断”生成,效率极高,却缺乏透明推理链与社区制衡。

在虚假信息泛滥的今天,维基百科强调“人类智慧的洗礼”,实则是对信息可信度底线的坚守。而马斯克押注的AI百科,则试图以技术效率重构知识获取方式。

未来:共存还是取代?

目前,GrokiPedia尚未开放公众编辑,内容完全封闭于xAI系统之内;而维基百科日均仍有数万志愿者贡献编辑。两者路径迥异,短期难言胜负。

但这场交锋已清晰划出时代分野:当AI能“写出”百科全书,我们是否还愿意相信没有人类参与的知识?维基百科的答案坚定而朴素——真正的知识,永远需要人的温度、责任与对话。

而马斯克的GrokiPedia,则将这场哲学之问,推向了现实的聚光灯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