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杨振宁求学路上有位扬州“大先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现代快报 时间:2025-10-30 22:08:09


不久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逝世,震动全世界。

杨振宁先生与江苏渊源颇深,南京、扬州、苏州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而这位现代物理学巨星学术根基的奠定,还与一位来自扬州的“教书匠”——朱物华院士密切相关。


朱物华院士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弟弟。他走出了一条与兄长不同,但一样光芒四射的科学之路。

提起这位叔祖父,朱自清之孙朱小涛总结了三个词:热爱祖国,一身正气,严谨治学。

自清物华

扬州“双星”闪耀

相比起语文课本上《背影》《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朱物华的名字对于大众或许有些陌生。

其实,在教育界一直有句对朱家两兄弟的赞誉:“北有朱自清,南有朱物华。一文一理,双星闪耀。”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朱物华则是1902年1月3日生于江苏扬州,在兄弟七人中排行第二。

5岁起,朱物华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识字读书,后进入当地的私塾学习经籍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15年,朱物华考入扬州第八中学。在校期间,他不仅国文成绩优异,也展现出对自然科学浓厚兴趣。


1919年,朱物华中学毕业。他同时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交通大学录取,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

正如《背影》中展现的那样,朱家虽然是书香门第,当时的家境却已不殷实。为此,父亲希望朱物华能去上免费的师范学校,以减轻家庭负担,可朱物华的志愿却是学理工科。

在这关键时刻,兄长朱自清站出来对父亲说“兴趣很重要,考上交通大学不容易,还是上交通大学好”,他提出愿意节缩自己的开支,支持弟弟继续求学。

朱物华后来满怀感激地回忆:“在这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正是大哥的支持,使我终于进入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朱物华个人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电子科学的发展轨迹。


求学期间,朱物华是绝对的“学霸”。

1923年夏天,他以交通大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庚款留学生,与冰心、吴文藻等一同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到了美国,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拿下硕士学位。后来又进入哈佛大学,获得哈佛的硕士、博士学位。


3年时间,取得两个硕士和一个博士学位,朱物华的优秀引起了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劝他留在美国,可他心中早有远大的理想。获得博士学位后,朱物华用一年多时间在欧洲游学,走访了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先进实验室和工厂,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

1927年8月,怀着赤子之心,这位从扬州走出的“学霸”回到了祖国。

七十余载教学

他不只是“教书匠”

朱物华回国时,中国积贫积弱,科研条件极其简陋,他却毫不在意,说:“我看到欧美教育、科学技术如此发达,感到一个国家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培养大批人才。”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回国后,朱物华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受聘为广州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

从此,朱物华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名校执教,7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自封“教书匠”的朱物华,在每一所学校都以严谨治学著称,讲授过无线电原理、电视、信息论等21门课程。

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尽管战时的教学条件极其困难,朱物华仍坚持高质量完成教学,先在工学院电机系教“电信网络”等课程,后来又在理学院开设“无线电原理”课程,成为国内传播电视知识的先驱者之一。在此期间,杨振宁就曾上过朱物华的课程。


1946年,朱物华在兄长朱自清的建议下,接受上海交通大学的聘请,任电机系教授,开设了电视、电传真等课程。1949年上海解放后,交通大学成立第一届校务委员会,朱物华任委员兼工学院院长。他自学俄语,翻译了大量的苏联教材,又结合自身所学和中国国情,自编了整套教材。这些当时极前沿的学科知识,为中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专业人才。


1955年,已年过半百的朱物华按祖国需要,北上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长兼副校长,在该校建立起完整的电子工程教育体系。

在教学之外,朱物华院士其实一直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绝非单纯的“教书匠”。

20世纪60年代,已从事电子学教学和研究工作30多年的朱物华,因国家需要,转向水声工程的全新领域。

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实际需求到世界先进理论……朱物华再次刻苦钻研,做出一系列成果。不仅成为我国第一代水声工程专家,还在国际上取得了知名度。他在全国率先招收水声学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培养了一批学科骨干。


“大先生”光芒至今闪耀

朱小涛表示,二叔祖朱物华为人一向低调务实。八十多岁时,交大领导看他年事已高给他配了专车,他再三推辞还是被送上了车。不过,车子刚把他送回家,他就立即步行返回学校,再步行回家,以证明自己的身体并不需要乘车。

朱物华的言行,也被学生们记在心中。1992年,在他执教65周年的庆贺会上,25位专家、教授联名为恩师献上一首诗:“春深老树雯芳菲,一代宗师世所稀。教泽流长遍中外,无言桃李自成蹊。”


1998年3月11日,朱物华院士逝世,享年96岁。

这位从扬州走出的“大先生”,用一生完美诠释了师者风范。

他的名字也许不为大众熟知,但他的精神通过他培养的无数英才得以传承。

从杨振宁、朱光亚、邓稼先、马大猷等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无数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用毕生心血浇灌着民族的未来。

如今,当我们从杨振宁先生的故事,追溯到朱物华院士的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他们的生平,更是那种需要传承的、永恒的价值。

特别感谢朱自清嫡孙朱小涛对本文的帮助

文|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郑文静

图|朱小涛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视频|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艺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