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全球观·中国策丨对话梁正:理性看待AI发展,中国需在“场景优势”中破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5-10-31 10:10:04



——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丽娟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AI)不断取得新突破,作为一种具有重大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新质生产力,其加速发展不仅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也将成为影响科技、社会、军事、国际格局乃至人类未来的关键力量。

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希发基思曾在中国演讲时指出,目前人工智能还在一个初创的阶段,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他认为,技术都是双刃剑,问题是如何正确使用。如何看待希发基思的这些观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如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围绕AI发展现状、中国路径、机遇风险以及监管方向等,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进行了深度对话。


01

从“功能崇拜”回归“落地理性”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状况?人工智能未来能否超越人类?

梁正:近三年来,对人工智能的讨论热度在持续攀升,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很明显地看到一个趋势——从“功能崇拜”回归“落地理性”。前两年大家盯着大模型的“新奇功能”,觉得“AI无所不能”,但今年GPT-5一出来,行业才算清醒:它的核心创新不是“多了新功能”,而是降低了幻觉、提升了安全性和准确性。这就像人脸识别,从95%到99%的性能提升意义不大,关键是“能用”之后,怎么解决“好用、安全用”的问题。

现在这轮以大模型为核心的AI,已经从“工具化探索期”进入“社会化适配期”。过去大家愿意尝鲜,是因为它是“新工具”,哪怕不好用也想试试;但要让社会普遍接受,必须解决成本、可靠性、安全性这些工程问题——这不是原理突破,而是长期优化,就像飞机从“飞上天”到“全球安全通航”,花了几十年。

至于“超越人类”,现在说这话太早了。最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AI只能替代初级岗位,比如财务审核、初级律师整理卷宗,对复杂决策、创造性工作顶多是“辅助”。而且现在所有AI应用都需要人工复核,连医疗、金融这些领域都不敢大规模用,就是怕“幻觉”导致错误决策。我的观点是,与其纠结“超越人类”,不如关注AI的下一个方向——“物理智能”,也就是和真实世界结合,比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药物研发,这才是真正的增量空间。


02

中国人工智能既有“短板”也有“长板”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我国“工业自动化应用不足”的观点您如何看待?中国AI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梁正:这个观点说对了“短板”,但没看到中国的“长板”。确实,中国过去在AI场景上多是“跟随式创新”,比如马斯克做商业航天,我们才跟上;网约车、自动驾驶也不是我们一开始就领跑,这背后是资本、教育体系等创新生态上的差异,像硅谷那种“异想天开”的探索,我们确实少了一点。

但中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愿景。大疆无人机、影石360度相机,这些都是“从0到1”的突破,只是这类案例不够多。更关键的是,中国有个全球独有的优势——市场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门类齐全。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深圳、东莞的车企生产线上,优必选的机器人已经在规模化应用了,很快就能完全替代产线工人;华强北能把智能眼镜做到千元级,让普通人用得起AI翻译功能——这种“大规模应用降成本、全产业链配套”的能力,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至于“工业自动化不足”,要客观看:我们的工业软件确实弱,高端控制软件不如美国,但在“落地速度”上,中国有优势。比如美国的Figure机器人很酷炫,但我们的工业机器人能马上在汽车产线上用,这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应当认识到,中国工业化水平整体处在世界“第三阵营”,但AI给了我们“换道超车”的机会——不是跟在后面补工业软件的短板,而是用“AI+场景”优势,探索新的工业化模式。


03

最大机遇是“跨越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既然AI是“换道超车”的机会,那它给中国带来的具体机遇是什么?又有哪些风险需要警惕?

梁正:最大的机遇就是“跨越式发展”。过去传统工业化,我们很难超越欧美,但“AI+工业化”不一样——现在中国工业产能占全球30%多,若能把AI和光伏、风电、电动汽车这些优势产业结合,未来产能占比可能到60%,甚至更高。而且不只是产业升级,还能创新模式,依托丰富应用场景,通过探索“AI+硬件”“AI+公共服务”(如政务、养老)等新场景,形成独特的AI落地路径。

但风险也不能忽视,得从三个层面看:首先是技术风险,大模型现在能绕过指令、搞欺骗,如果接入智能电网,一个错误可能导致全网瘫痪。“幻觉”问题不解决,医疗、金融这些领域根本不敢用。其次是社会风险,初级岗位替代太明显了——我们年初调研过深圳的企业,财务部从20人减到2人,初级律师、初级金融分析师也在减少,年轻人就业感觉越来越难。更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些孩子已经只愿意跟AI交流,不跟真人说话,这是精神层面的隐患。最后是国际风险,AI会打乱全球分工,中美博弈会更激烈,甚至可能引发“文明层面”的挑战。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如果强AI真的出现,人类怎么和它共处?这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


04

监管要“以人为本、向善为民”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这些机遇与风险,中国的AI监管应该走什么路径?核心原则是什么?

梁正:核心原则只有一个——“以人为本、向善为民”。监管不是“不让AI发展”,而是让它“安全地发展”,不能像有些国家那样,让少数企业掌控AI,把多数人变成“无用阶级”。中国提出“AI向善”,就是要让技术给人带来“获得感”,而不是“被剥夺感”。

中国的路径很清晰:用场景优势补技术短板,用监管保障安全,让AI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和人的发展——这才是AI对人类的真正价值。

在国际上,我们要推动成立AI国际合作组织,如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就AI“禁区”达成一致——比如不能用AI制造生化武器、制造毒品;还要分享安全技术,用“模型治理模型”降低风险。在国内层面,要完善相关法规,推进算法备案、安全评测、生成式AI内容标识(已出台管理办法)等,明确技术应用的安全底线。此外,还要通过教育让从业者知道,技术研发不能没有伦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准则里必须有“向善”这一条。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