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
随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乘组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一场涵盖生命、流体与材料科学的太空实验拉开帷幕,多个实验项目将围绕动物行为、生命起源、智能材料与航天关键技术展开探索。其中,2雌2雄4只小鼠首次进入“天宫”,这将是我国首次在轨实施小鼠空间科学实验,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生命科学实验进入新阶段。
为什么是小鼠?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
小鼠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是公认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哺乳类模式动物。也是研究太空环境下生命体生理变化、行为适应乃至生殖发育的重要模型。
专家介绍,此次进入“天宫”的小鼠并非常见的“小白鼠”,而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的小黑鼠。
在轨期间,这4只小鼠计划在空间站生活5天左右。科研人员将通过多维度视频图像监测,研究空间环境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初步探究小鼠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
![]()
图为参与此次实验的小鼠之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提供)
如何成为“航天鼠”?晋级之路十分不易
要想成为合格的“动物航天员”,这些小鼠必须通过一系列严苛的测试。
首先是“体能关”,小鼠要在特制的“动感单车”——加速旋转的转棒上坚持一段时间,考验其体能、耐力和抓握力。
其次要突破抗晕挑战,通过二维小鼠旋转仪模拟太空环境下的前庭刺激,让小鼠体验多维度、长时间旋转,以适应“太空晕动症”。
科研人员还要将小鼠倒吊观察其挣扎反应,筛选出积极抗争的“乐天派”;通过迷宫测试评估其空间识别与适应能力,确保它们在失重漂浮环境中仍能找到食物、存活下来。
专家告诉记者,完成一系列考验后,小鼠还需提前入住模拟太空舱的紧凑型饲养笼,适应未来在轨生活空间。4只表现最优的小鼠,最终拿到了通往太空的“晋级卡”。
![]()
图为科研人员展示实验小鼠。(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提供)
从“上天”到“返回”:小老鼠承载大期待
任务结束后,小鼠们将随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地球,进入后续研究阶段。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介绍,此次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哺乳动物天地研究全流程的实验体系、验证小鼠空间饲养的关键核心技术、探索研究小鼠各器官系统对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为未来系统开展哺乳动物空间科学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本次共上行6项科学实验,实验样品及装置总重量63.2公斤。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载荷专家张洪章将发挥专业优势,在轨开展“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
此外,“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等2项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微重力环境下活性胶体的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等2项流体科学领域研究也将陆续开展。
策划:陈芳
统筹:吴晶、孙闻
记者:胡喆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