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时代如何培养动画人才?2025第十届动画学年会深度探讨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01 20:08:09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11月1日,第十届动画学年会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拉开序幕。来自国内动画界的知名大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想象力、审美力、创新力——AI时代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生态重构”为主题,直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变革与艺术创新,追问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守护动画的人文内核。


论坛现场

第十次担任开幕式主持人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副院长郭道荣教授坦言:“回望过去九年,动画学年会始终与中国动画教育事业同频共振,从最初的思想碰撞到如今的体系构建,我们见证了一代代动画人用画笔书写时代,也经历了中国动画人从追赶到并行乃至引领的蜕变之路。”



论坛现场

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马黎表示:“近年来,中国动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长安三万里》对历史叙事的诗意表达,到《中国奇谭》对传统美学的当代诠释,从《深海》在视觉艺术上的大胆突破,到《雾山五行》在动作设计上的极致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动画人正以扎实的创作、创新回应着什么是中国特色动画语言这一时代的命题。”

在马黎看来,AI技术不仅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对创作思维、美学体系、产业生态、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重构。“AI不仅仅是工具,它事实上是一个创意的伙伴。无论你是创作者、教育者、管理者,我们大家都要迅速拥抱AI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同时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创意的伙伴,与它共同推进我们中国动画创作的繁荣。”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寒露认为:“四川作为文化大省,既有巴山蜀水的千年文脉,也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气度。我们的动画创作既从三星堆的神秘、金沙的瑰丽、川剧的丰富中汲取养分,也在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前沿对话中拓展边界。推动动画艺术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学术支撑与前瞻的人才战略。”她期待各方共同构建更开放的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尤其在AIGC重塑创作生态的今天,协力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发现并培育一批兼具人文底蕴、技术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动画人才,为构筑四川动画文艺新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著名音乐家、声乐教育家、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则从艺术工作者视角,指出“AI是‘器’,想象力、审美力、创新力才是艺术核心。”他强调学院应从巴蜀文化汲取灵感,发挥“中国-东盟”特色,培养兼具科技能力与文化底蕴的动画人才。


嘉宾合影

据了解,此次年会包括动画作品展映和学术会议两大核心板块。其中,学术会议环节聚焦 AI 时代动画领域的核心议题,设置了两大主题圆桌论坛——“AI 时代的动画教育生态重构”论坛围绕动画教育体系革新展开深度探讨,“AI 赋能动画与数字媒体教育”论坛则聚焦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路径。此外,“AI 在动画领域的应用”主题辩论赛搭建了观点交锋平台,进一步激发了行业对技术应用边界与价值的思考。


大合影

在与会嘉宾们看来,第十届动画学年会“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的学术活动,促进了AI环境下动画教育模式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并借助动画艺术有效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

图据主办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