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理想致歉了,但用户对新能源车的全面信任还没到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虎嗅APP 时间:2025-11-01 22:06:51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昨日(10月31日)傍晚,理想汽车发布公告,首次对10月23日晚间理想MEGA车辆起火事件进行了说明和致歉,除了目前事故最终的技术结论因为时间关系尚未给出,基本已经覆盖了“初步的问题归因”、“问题的后续处理”、“对于用户的安抚”。

其中最关键的几点信息如下:

1、事故的主要原因

结果显示,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中,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2、事故的大致过程

实际上,在车辆起火约4个多小时前,我们的云端预警系统已经收到相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与车主和驾驶员联系。但由于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我们当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这也导致错过了提前介入处理的最佳时机。 结合云端预警系统记录和专项分析验证,此次事故发生前各电芯状态参数均正常,可排除因电芯自身异常而导致的起火。(内部技术结论,仍需有关部门盖棺定论)

3、电滑门能否开启

理想MEGA控制门锁开启、玻璃升降等功能的低压电源布置在驾驶室内中央扶手区域,该位置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车辆在碰撞等极端情况下不断电,以支持用户进行解锁开门等应急操作。该事故发生后,整车自动解锁。

4、为什么要进行主动召回?

结合云端预警系统记录和专项验证数据,我们确认此批次车辆的冷却液防腐性能存在不足,在特殊条件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本着对用户安全高度负责、对风险零容忍的态度,理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对该批次车辆全部进行安全检测与更换维修,全力以赴排查并消除每一处风险。

5、理想的其他产品是否会受影响

对于不在召回范围的车辆:请您放心,本批次冷却液仅在理想MEGA 2024款部分车辆上使用,其他车型不受影响。理想汽车自有的连山云端预警平台,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云端关注,提前识别车辆潜在质量安全风险,并会第一时间联系用户、安排救援服务。

理想MEGA今年发生的起火事件并不止10月这一次。早在8月,一辆理想MEGA在杭州高架上发生起火事故。

所以坊间也有一个合理性很高的说法:其实本次理想的召回,并不是由10月的事故引起,而是8月事故的后续操作,因为官方对于召回的流程审核非常严格,无论是归因还是召回的具体处理,都有一定的审核周期。

李想本人也在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微博进行了回复,主要强调了理想对于相关隐患处理的态度。


总体而言,理想这一番应对相当全面,且态度相当诚恳,因此也获得了网友普遍的偏正面评价。

在理想汽车官方微博的说明文章下的评论中,虎嗅汽车运用AI对评论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统计时阅读量220W+):总计近250条评论中,约85%为“正面/肯定”,“中立/疑问/其他”大约占13%,最终仅有2%可以明确定性为“负面”。


“正面/肯定”和“中立/疑问/其他”的典型评论

然而,这种对车企危机公关的“正面评价”,并不能完全消解事故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相对安全”的阶段还未真正实现,其相比传统燃油车更猛烈的事故现场,再次在公众心中引发了选购过程中的“担忧”。

何时才能真正信任新能源车?

当一辆电动汽车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火灾并被媒体广泛传播时,公众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往往会从“前沿科技的代表”迅速回落为“潜在的易燃高危物”。

此次起火事故之后,随之而来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这样的内容:不少新能源车主开始了在自家车上的“逃生训练”(其实没有事故的确也应该练习一下怎么逃生,包括怎么破窗),甚至专门要自家小孩学习怎么在5秒内逃离。

但就此次理想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事故本身与电芯的稳定性无关,而是车辆热管理系统损坏所造成的“连锁反应”。

一般来说,新能源车所使用的冷却液主要成分为乙二醇与去离子水的混合物。假如冷却液自身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导电率明显高于限值,或者冷却管路内存在杂质导致导电率高,冷却液在同时接触不同金属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原电池反应,大幅加速对于金属的腐蚀。

一旦冷却液渗透到电池和控制器区域中,就有可能形成短路,从而将电池中的能量快速释放为热量,最终造成电芯和电池包的 “热失控”。

根据公开资料,理想MEGA使用了来自宁德时代供给的麒麟电池,这一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电芯之间放置了冷板,进一步加强冷却性能,帮助电池包实现更强的热管理性能,从而实现更高功率的快充。也正因如此其冷却板的位置也比普通动力电池(一般冷却板设置在电池底部)的更接近电池极耳,在理想此次冷却管路直接腐蚀破损的前提下,更容易造成短路情况的额发生。

电池行业媒体“极片LAB”向虎嗅汽车表示:理想L系列的冷却液配方已在数十万辆车上验证了其安全性,此次MEGA系列出问题,一个合理的猜测是,为了实现其5C高倍率充电的性能需求,其采用了一种与L系列不同的、性能更加前沿、大概率还更贵的冷却液。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不少人将今年4月全新制定的动力电池强制国标,当做“电池真正安全了”的重要节点,尤其是新标准中将热扩散测试技术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这一点。但此次理想事故中暴露出的、由热管理系统导致的电池热管理快速失控情况,大概率没有被新的强制国标覆盖。

如何结合新出现的这些事故情况,进一步迭代安全治理框架,将电池化学体系、热管理设计、包裹结构、冷却介质、充放电状态等多个维度覆盖,仍将是行业和监管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可惜的是,这次事故刚好发生在了理想i6这款重点产品发展之后的关键节点,根据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在10月9号透露:理想一个星期(9月29日-10月5日)新增订单破23K,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来自全电车型i6。

此次事故,究竟会如何影响理想当前几款产品的销量,甚至影响到理想今年四季度的业绩表现,还需观察。

多轮“炫技”之后,是时候回归安全底线

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价格战、智驾战与营销战并行推进,形成了一股 “多点同时开火” 的激烈竞争态势。

价格战以 “性价比” 为核心,通过降价、配套优惠与低成本扩张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智驾战则以 “智能化、网联化、自动化” 为旗帜,试图通过先进的驾驶辅助、车机生态与数据服务来提升用户感知的价值;

营销战则通过流量导向的广告投放、外观设计的 “第一印象” 与社媒传播速度,追求 “首发、最快、最好” 的市场认知。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自主车企和新势力为了抢占时间窗口、的确“活”成了跟传统车企不一样的样子:在新产品的迭代周期中,选择更短的开发周期与更快的上市节奏,以便抢占市场先机;在功能与体验的推出上,优先考虑 “看得见的” 新特性,如高配版本的智能座舱、炫酷的外观设计和快闪式营销活动。

如此之快的节奏下,即便车企本身没有牺牲质量、欺骗消费者的意愿,也会被友商们裹挟着向前,在快节奏下“顾此失彼”。

在近期一系列负面事故的冲击下,国内汽车市场明显消停了许多。中国汽车产业也是时候,从“炫技”重新聚焦到汽车工业最核心的价值——用户的长期使用安全上来。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9479.html?f=wyxw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