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过万”?这样的成绩在如今的汽车圈,甚至已经算不上“爆款”标配。
近年来,不少车企开始热衷于用“大定成绩”造势。伴随“金九银十”新车上市潮的到来,各类大定“喜报” 更是扎堆出现。从车企公布的大定数据来看,新车上市24小时内大定破万已成常态,更有甚者创下“分钟级”破万的纪录。消费者抢车的架势,仿佛在超市抢购打折白菜。
![]()
各车企发布的大定海报
“如果按照各家公布的订单数加起来,都有1亿了。我们没有参与这种‘数字通货膨胀’。现在车企晒订单越来越偏向营销噱头,既不利于产销匹配,最终还容易‘给自己挖坑’。”在前不久的NIO Day媒体沟通会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如是说。
在此之前,有业内人士表示:“自今年年初至今,中国乘用车市场‘小订’数量已突破5000万台,其中80%的订单在新车发售72小时内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24.1万辆和2124.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9%和13.7%。
从实际交付量来看,车企公布的“小订”“大定”订单数量,大多与最终的实际交付有较大差距。
大定订单数量,正成为车圈“皇帝的新衣”。
动辄过万的“数字游戏”
目前,车企在新车上市期间公布的订单数据主要包括小订和大定订单。
所谓小订,指消费者为表达购车意向而预先支付小额款项,金额通常为2000元至5000元,甚至有些不到1000元。小订具有较高灵活性,消费者可随时退款,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
大定则意味着购车流程进入实质阶段,消费者此时已确定车型配置,签署正式购车合同并支付一笔金额更高的定金,大定金额以1万元至2万元较为常见,由于车企会根据大定订单进行排产交付,大定款项通常是不可退的。
不过,当前汽车行业中,也有车企将大定金额降至1000元,甚至出现99元下订政策,还有车企将意向客户都算进订单里。也有一些企业给了消费者1天至3天的大定“犹豫期”,其间仍可取消订单。
传统汽车时代,“月销过万”是定义一款车是否为爆款的基本条件,而这一指标也是第三方公布的实实在在的销量。如今,车企开始频繁发布大定甚至小订订单海报,而销量往往是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1万辆起步。
以近期新近上市的车型为例,售价24.98万起的理想i6仅5分钟就实现大定破万。鸿蒙智行旗下的全新问界M7上市,5分钟大定破1万台,1小时破3万台,24小时达4万台。吉利银河旗下旗舰插混大六座SUV银河M9,上市24小时大定破2.3万台。限时售价45.59万起的极氪9X也创造了上市13分钟大定订单破万的成绩。蔚来旗舰SUV全新ES8上市,售价40.68万起,baas租电29.88万起,更是在发布36小时后实现大定数量超5万辆的成绩。
而在此之前,爆款小米YU7更是创下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台的纪录。不过,如今再对比实际交付数据,二者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距。6月26日,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上市,官方给出的数据是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但受到产能限制,终端销量方面,小米YU7在9月首次突破2万辆销量大关,达到22225辆,环比上涨36.2%,进入9月中国汽车销量榜TOP20。也就是说,小米 YU7的9月终端销量也仅为初期1小时大定数据的7.7%。
一般来说,预售订单可以反映潜在购车群体对于产品的市场反应。车企需要通过预售订单初步收集用户对车型、续航、智能配置、配色等的偏好,为生产计划提供精准参考,协调零部件采购与生产线资源,降低盲目生产带来的成本浪费。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真实的订单数据。实际操作中,无论小订、大定及锁单数据均由车企自主公布,缺乏第三方监管,叠加用户退订、转让订单,产能限制等情况,真实性无从考证。因此,部分车企为制造“爆款”假象,大肆鼓吹订单数量,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焦虑情绪刺激下单,最终达到促单目的。
也就是说,除了少数几个真正的爆款车型,大部分新车“预售即火爆”“上市即火爆”都经不起推敲。
车圈“泡沫经济”背后的“营销焦虑”
事实上,中汽协与乘联会每月都会发布汽车销量数据,不少车企也会公布旗下车型的月度销售数据。
近年来,伴随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些车企开始公布周订单量、周排名,用各种限定词标榜旗下车型在特定时间段、特定细分领域“第一”的排名,并大肆宣传。
如今,用限定词比拼排名都不够了,毕竟这些数据需要时间沉淀。车企急不可耐地在新车上市期间“卷”小订和大定订单数据,营造新车上市即被“哄抢”的热闹氛围。
对于车企来说,通过公布大定订单数字,来打造车型的热销状态,无外乎两种目的:一方面是给消费者、合作伙伴和市场信心;另一方面则是在营销焦虑的时代,以此震慑对手。
目前,汽车行业内“订单注水”不仅是车企的营销手段,甚至还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条”。有汽车业内人士爆料:“有广告公司在新车发布会前几个月就开始策划‘小订过万’数据,一是让消费者觉得是爆款,二是哄领导开心。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隔不了几个月就交付了,几个月之后进入平销期(平稳销售期),都藏不住的。”
原高合汽车工程师杨悦卿此前表示,由于成本高、风险大,找外部供应商刷单只是一小部分车企的做法,真正的刷单大头是车企自己的经销商和销售。比如在小订环节,经销商和销售会先用自己的钱支付,将名额以及小订的官方优惠权益囤起来。后续有人在小订期之后去店里看车,销售也能用这些优惠权益吸引顾客下单,将囤着的小订名额转给顾客。这种模式下,车企获得漂亮数据,销售掌握营销筹码,经销商与主机厂上演“共赢”戏码,小订名额就像车辆一样,从车企“批发”给了经销商。
不过,如果车型未能取得预期销量,压力又转移给了经销商。数据显示,2025年9月全国汽车库存总量已达304万辆,尽管库存系数1.35低于警戒线,但库存预警指数连续多月高于50%荣枯线,显示超过半数经销商面临销售不及预期的压力。
大量订单集中在早期大定阶段也造成部分车型“昙花一现”的现象。由于有前期的订单积累,车辆可以在上市初期做到销量快速攀升,但是在消耗完积累订单以及上市初期的流量红利后,便出现销量急转直下的现象,甚至沦为市场中的边缘车型。
此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还曝光了汽车行业存在“零公里二手车”现象。所谓“零公里二手车”,就是已上牌却没开过的新车。经销商或厂家为达成销量目标,将新车登记注册后,立即转入二手车市场销售。这些车表面是“二手”,实际与展厅新车无异——膜未撕、椅未坐、胎无痕,唯一区别是价格直降20%—30%。车企用这样的方式刷高了销量数据,但长此以往,“零公里二手车”又会扰乱新车市场的价格体系,损害行业根基。
![]()
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2025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启动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夸大、虚假宣传行为。其中包括引用、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巧立名目发布销量排行等各种榜单。不少专家呼吁建立透明机制,如比对订单与车辆上险量、完税数据,以核实真实交付情况,并对数据严重偏差的企业予以惩戒。
数据泡沫带来的短期热度,终究无法替代真实的产品力与市场口碑。在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行业也应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真正实现长期、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珊珊
编辑:郑宇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