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王传福打响全球“攻坚战”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尔街见闻官方 时间:2025-11-03 22:12:42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面对国内市场的内卷,王传福正发起一场庞大的赌局。

比亚迪在日前公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该季度归母净利润为78.2亿元,营收1949.9亿元。这份财报表明,新能源汽车“野蛮成长”的黄金时代,已然告一段落。比亚迪也需要寻找破局之路,获得新的增长极。

看空比亚迪的投资者认为,国内的“红海绞杀”正让其盈利能力严重承压。

对看好比亚迪未来的投资者来说,这份财报依旧有亮点:Q3净利环比Q2增长了23%;以及海外市场正成为新的主心骨。海外销量对比亚迪营收占比的提升。投资者对比亚迪全球化业务看好的逻辑则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从财报来说,眼下比亚迪的增长引擎不再是国内的性价比策略,而是全球的本地化。接下来的海外销量,会是支撑比亚迪估值、市值的主心骨。

Q3财报中经营性现金流变化、研发费用前三季度高达437.5亿元等数据表明,比亚迪在为全球化扩张与智能化升级“蓄势”。

有熟悉比亚迪的人士表示,今年比亚迪的主要目标已从国内冲击销量,转为全球的品牌攻坚。

这场攻坚战并不好打。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坦言,中国车企出海“没有从零开始的机会,都是从负数开始”。

他回忆,2004年比亚迪因电池专利在东京站上被告席,连律师都请不到。而2022年乘用车进入日本时,媒体的头条是“黑船来袭”。刘学亮直言,比亚迪在日本的补贴远不如日本车企和特斯拉,“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很多国家的不公平竞争”。

这种情况出现了不少改善的趋势,比亚迪在日本的策略也极具耐心。刘学亮坦承,比亚迪在日本三年累计只卖了7123台车,“不如我们国内海洋网一个小时的订单量”。

但比亚迪的打法,展现了这场豪赌的耐心与决心。

“我们在日本没有设定销量目标,”刘学亮说,他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日本建成100家经销商网络。

此外,随着比亚迪针对日本市场“从零开始设计”的K-Car RACCO(带侧滑门)、为适应1550mm车库而降低20cm车身、以及标配“儿童遗漏警报”等本土化车型的推出,这部分高诚意车型,拓展日本市场车型布局,也能够进一步改善比亚迪在海外的品牌形象。

压制利润率的成本要素(关税和物流)也在改善。为了掌握物流命脉,比亚迪在自建“出海舰队”,2025年4月,9200车位的“BYD SHENZHEN”号滚装船已启航,目标到2026年年运力超百万辆。

面对欧盟的关税壁垒,比亚迪选择在匈牙利建厂;在巴西,工厂15个月即下线首车,总统卢拉亲临;在泰国,其工厂已投产一周年,打破日系垄断。

不过,王传福的“全球梦”会是场长期而艰难的历程。他要面对的,是丰田、大众、现代这些在全球盘踞半个世纪的“地头蛇”,比亚迪的品牌攻坚会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部分机构看来,比亚迪三季度的阵痛也是为2026年高端车型和出口组合的战术调整。花旗集团分析师Jeff Chung认为,9月份比亚迪的绝对库存和相对库存均环比下降,库存降低后,比亚迪有望凭借相对稳定的利润率和成本优势重获市场吸引力。

按照大摩预期,海外销售可成为比亚迪新的增长动力,其2026年海外销量有望达160-180万辆。

加上437.5亿的研发投入和高端化的推进,Q3财报里的比亚迪总体是阵痛与远征。这也是市场不断杀估值的背景下,海外增长叙事反倒撑起比亚迪的未来。

接下来,真正的看点,在于中国汽车工业能否借此跳出“低价内卷”的怪圈。

过去,中国汽车出海多是“性价比”的敲门砖。而现在,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车企,正试图在技术和品牌上,与国际一线品牌正面刚。

这不仅是王传福的全球攻坚战,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大国转向品牌强国的集体升维之战。能否真正攻克日本、欧洲等成熟市场,将是检验这场攻坚战成色的唯一标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