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大疆再次加冕:全球手持智能影像进入「大疆时间」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峰网 时间:2025-11-03 22:13:38



90天拿下近半全景相机市占的背后。

作者丨李溪

编辑丨余快

想必最近影像圈都被一则短讯刷屏了:

上市仅90天,大疆Osmo 360迅速横扫全球,斩获超过43%的销量份额,在中国电商渠道更是逼近半壁江山,高达49%。

这一成绩,或许是大疆下注全景相机决心的回响。

在大疆的供应链哲学中,复用是一门臻至化境的艺术。从过去1/1.3英寸传感器,到尺寸近似的OLED显示屏,通用模块在多个品类中复用,将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

然而,对全景相机,大疆却做了一次堪称破例的豪赌。

它毅然放弃了现成的方案,选择了那条费力不讨好的路径:深度定制一颗专为全景而生的方形传感器。

这颗特制CMOS,让全景的圆形像场在方形的感光区域内实现完美内切,一举将传感器利用率提升了25%。这背后,是数倍于采购成熟方案的研发投入、漫长周期与无数未知的挑战。

这一反常态的非常规动作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大疆对全景赛道,绝非试水,而是志在必得。

当全景相机这块拼图就位,我们才猛然发现,大疆的影像帝国版图已如此清晰。

大疆早已不仅是无人机之王,它正以持续进化的影像技术矩阵,从一家卓越的产品公司,演进为一个驱动消费影像未来的平台型生态。(雷峰网将推出移动影像调研专题,欢迎添加策划人微信 Yukuaikuaier 交流

01

从空中到地面:谁能读懂大疆的手持智能影像版图?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许多企业凭借单一爆款昙花一现,而能持续穿越周期、不断开疆拓土者,方显巨头本色。

大疆,这个从无人机领域崛起的全球科技品牌,便以其清晰的业务演进路径,上演了一场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布局”的经典商业叙事。

其在手持智能影像设备的拓展,并非简单的品类延伸,而是一场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战略合围。

大疆的帝国版图,始于空中。通过Phantom、Mavic等系列产品,大疆不仅定义了民用无人机市场,更积累了核心的飞控技术、影像系统和算法能力。

这份从空中积累的技术家底与品牌势能,成为其进军地面市场的通行证。

运动相机取代GoPro六年称王

在运动相机领域,GoPro 曾是不可撼动的霸主,其名字几乎成为品类的代名词。这是一个看似固若金汤的市场。

然而,大疆的破局方式扎实而有力。2019年,大疆推出 Osmo Action 系列,没有炫技式的噱头,而是直面用户核心痛点:

更出色的防抖性能、更持久的续航能力、自成一派的色彩调校和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在当下提供了综合体验更优的解决方案。它或许不是第一个挑战者,但却是最懂得如何用技术实力和用户体验说话的那一个。


市场给出了最真实的反馈。根据久谦咨询的数据,回溯至2022年,GoPro还占据着中国运动相机市场79%的绝对主导份额。而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格局已然颠覆——大疆以66%的份额强势登顶,完成了从“挑战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转变。

90天奇袭全景相机近半市占,对手还剩多少时间?

全景相机市场长期由影石等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导。然而随着大疆发布Osmo 360后, 市场格局被再次重塑。

依托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品牌影响力及供应链优势等,大疆上演了一场“后来者居上”的经典戏码。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久谦咨询数据显示,Osmo 360上市后迅速拿下全球全景相机市场43%的份额,在中国电商渠道的份额更是高达49%。这一进程,不仅远快于一般新品的爬升周期,也远超行业对“后来者”速度的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Osmo360快速上量不仅来自大疆品牌影响力所带来的新购用户,更显著侵蚀着原有行业中高端用户基本盘,其背后反映了大疆在跨品类技术复用、色彩科学、生态一体化体验上的系统优势——这些能力难以在短期内被复制。在这种局势下,全景市场正经历着份额巨变,现有厂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Pocket:手持智能影像的“新权杖”

如果说运动相机是“破局”、全景相机是“奇袭”,那么Pocket系列的推出,则集中体现其“定义新品类”的战略远见及能力,大疆再次开辟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游戏版图”。

大疆开创并独占一个品类。

在Pocket问世之前,消费级影像市场长期处于“手机”、“运动相机”甚至“微单”传统品类中。大疆凭借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深厚增稳技术与结构小型一体化能力,成功将专业级系统微型化、消费电子化,精准地切中了Vlog创作和日常记录的需求痛点,开创了“手持云台相机”这一全新品类。

这一产品创新之处在于,它弥补了手机拍摄防抖差的短板,又补齐了运动相机在画质与日常适用性上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拿起即拍”的体验闭环。Pocket系列不仅是一款产品,更重新定义了“日常手持拍摄”的新形态。

因此,大疆Pocket系列的成功,不在于争夺了多少存量市场份额,也不仅仅是打造了一款爆款产品,而在于它开辟了全新的赛道,并通过持续迭代与市场教育,将这一品类实现了行业规模化。

至此,大疆再次落下其在手持智能影像领域的又一块“拼图”:

空中,无人机提供上帝视角,并成为各行业必不可少的生产力工具;

地面,运动相机应对极限场景,Pocket系列满足日常Vlog拍摄;

全景,尤其补齐运动场景下的全景视角需求;

从专业到大众,从静态到动态,大疆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场景的影像产品矩阵。在这样的“疆场”里,局中的对手能如何突围,新入场的选手又能如何破局?

02

从“可用”到“爆款”缺的是什么?

大疆在多个战场的成功,常被归因于其独特的技术中台能力。但真相是,技术复用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胜负手,在于其如何将技术壁垒转化为精准的产品定义能力,甚至不惜以慢打快,进行近乎偏执的长期投入。

大疆的技术复用确实创造了显著优势。

飞控增稳技术,从对抗空中气流延伸到抵消手持抖动;视觉识别算法,从无人机避障应用于地面设备的智能跟随;旗舰影像系统,通过海量航拍数据锤炼后,下放至全系产品,确保色彩统一。

然而,这既是优势也是陷阱。若仅停留在技术搬运层面,只能打造出“可用”的产品,而非“爆款”。大疆的深层竞争力,在于其以用户洞察为矛,刺穿了技术复用的天花板。

大疆的许多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残酷的自我迭代:

运动相机曾历经三代蛰伏,初期还未展示强势优势,直至影像、生态、性能上持续深耕,才真正在市场中杀出血路。

Pocket 3能成为“电子茅台”,关键突破在于精准狙击了“拍人好看”这一核心痛点。其所搭载的一英寸传感器,也非直接移植,而是在无人机旗舰机中完成验证,再于Mini系列中优化成本,最终才在Pocket上臻于成熟。这背后是巨量的资金与时间投入。

大疆最令对手生畏的,并非其技术储备,而是其敢于放弃短期效率,进行战略性豪赌的决心。

在全景相机领域,大疆发现沿用手机现成的矩形CMOS会导致传感器利用率低下。行业普遍选择将就,而大疆的选择是:投入一两年时间,深度定制一颗全景专用方形传感器。这种“反效率”的操作,是其能后来居上、碾压市场的根本原因。

除了硬件,大疆的软性生态也值得一提。

其产品线共享同一套操作逻辑与色彩语言,设备间可互联互通。

一个无人机用户,极可能同时是运动相机、Pocket的潜在买家。

当用户发现,在大疆生态内就能获得从空中到地面的全套创作方案时,“逃离成本”已悄然筑高。

03

没有终局:大疆的版图与无限游戏的未来

过去,大疆最响亮的标签是“无人机巨头”。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人机这一单一爆款产品的持续迭代与全球热销。

在那个阶段,大疆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产品定义与工程实现能力上。

无人机、运动相机、手持云台、全景相机,它的战略纵深,远非某个单一产品的成功所能概括。

每次在新领域站稳脚跟,都是大疆对“如何更好地捕捉和呈现动态影像”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与工程积累。

大疆的手持智能影像征程,是一部“无限游戏”的生动教科书。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顶级玩家的思考方式:游戏的边界由我定义,游戏的终点永不到来。

大疆眼里的对手,从来不是某个品牌,而是游戏本身。

从天空到地面,从运动相机到全景相机和Pocket,大疆正在下一盘没有边界的棋。当别人还在思考这一步时,大疆思考的,是如何走出下一步去定义影像世界的新边界。这场“大疆vs大疆”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