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iPhone 17热卖,“玻璃女王”站上风口
你可能从未听说过蓝思科技,但你手里的iPhone屏幕很可能来自它的工厂,印刻着蓝思科技的工艺痕迹。
蓝思科技的总部位于湖南长沙,是一家许多人乍听起来会陌生的苹果供应链(以下简称“果链”)企业。但iPhone、iPad、Apple Watch等产品,蓝思科技都深度参与了研发与生产。
![]()
今年,伴随着苹果新机系列的热销,蓝思科技又成了最受益的“果链”企业,不光业绩突破了历史新高,市值也跟着连连上涨,令投资者刮目相看。
10月28日,蓝思科技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6.63亿元,同比增长16.08%,创同期历史新高,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43亿元,同比增长19.91%。
截至11月3日收盘,蓝思科技报收29.57元/股,最新市值达1563亿元。在日前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胡润女企业家榜》里,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以1100亿元财富位列第二。
![]()
▲蓝思科技2015年3月上市至今股价走势图,月K线
蓝思科技业绩和股价齐涨的背后,离不开iPhone 17的热销驱动。
机构数据显示,iPhone 17系列在美国和中国开售后10天的销量,相比iPhone 16系列高出了14%。市场普遍认为,这轮苹果新机在外观结构件和散热等方面,有了肉眼可见的升级。
常年“挤牙膏”的苹果将iPhone 17标准版升级为120Hz高刷新率屏幕,同时将中框升级为高导热铝合金,背板也采用了“玻璃+金属”的复合方案,还首次引入了新型3D曲面工艺。
iPhone 17系列手机性能的大幅提升,让蓝思科技成为最大受益方。作为苹果公司结构件的主供应商,蓝思科技参与了iPhone手机的中框制造与外观件供应。蓝思科技重点布局的超瓷晶面板、3D玻璃后盖及智能制造技术,直接对应上了苹果端侧AI硬件升级的需求。浦银国际预测,仅iPhone外观件升级就可以为蓝思科技下半年带来约20%的营收增量。
蓝思科技在手机防护玻璃这个细分领域的实力已得到公认,并早早深度绑定了苹果。
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被外界称为“玻璃女王”,她1970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山村。15岁那年,周群飞南下打工。几年后,她用自己攒下的2万元港币,以手表玻璃业务为起点创业,走上了“打工妹”逆袭之路。
2003年,周群飞创立蓝思科技,尝试着将不易变形、耐高温的手表玻璃工艺,应用到手机面板生产上。凭借玻璃工艺的创新实践,蓝思科技曾与当时的手机巨头摩托罗拉有过深度合作。
真正改变蓝思科技命运的是和苹果的合作。2007年,蓝思科技凭借玻璃盖板核心技术打入“果链”,成为初代iPhone玻璃面板的生产商,由此开启了一段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背靠苹果这棵大树,蓝思科技敲开了A股上市的大门,颇受资本市场追捧。2015年3月,蓝思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周群飞也在当年的胡润女富豪榜上登顶。
为了能持续被苹果选中,蓝思科技在玻璃屏幕上没少下功夫。2015年,3D曲面玻璃逐渐取代金属机壳成为手机后盖板的主材质,“双3D玻璃”成为诸多高端旗舰机种的主流配置。
蓝思科技也很快投入到了3D玻璃技术的研发,自主研发了3D热弯成型技术和3D热熔成型技术,并在2015年耗资16.24亿元投建了3D曲面玻璃生产项目,此后不断加码3D玻璃的研发与产能布局。
押中手机玻璃这一细分领域,蓝思科技紧随苹果一路壮大,业绩跟着水涨船高。财报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4年,蓝思科技的营收从60亿元飙升至699亿元。
2025年,受iPhone 17系列畅销影响,蓝思科技还乐观预测,今年四季度业绩增速有望更高,并对完成全年业绩目标充满信心。
对于苹果即将到来的折叠屏产品,市场更是寄予厚望。据蓝思科技消息,其已成为大客户明年折叠机的三项关键产品供应商,包括超薄柔性玻璃盖板、PET贴膜及玻璃支撑板等。
不过,消费电子市场不会一直这么火热,靠果链吃饭的日子也不会永远都这么香甜。
02、多元化布局,摆脱“苹果依赖症”
过去多年,尽管“抱紧”苹果,蓝思科技还是要看对方“脸色”,一旦被砍单,就会面临巨额的资产减值。这种“苹果依赖症”的苦果,蓝思科技已经尝了不止一次。
2016年,由于iPhone销量下滑,蓝思科技来自苹果的收入下降了超三成;2024年第四季度,iPhone在中国销量下滑25%,也导致蓝思科技单季净利润同比减少9%。
近年来,果链企业都急于寻求业务多元化,以降低对苹果的依赖。包括蓝思科技、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公司都纷纷忙碌起来,不断拓展新的业务场景。
周群飞也深知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早在数年前就开启了蓝思科技的多元化转型,将“一块玻璃”的应用场景,从手机、平板电脑延伸到汽车座舱、AR眼镜、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蓝思科技将首个多元化“战场”放在了热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最近几年,汽车对传统机械零部件的需求减弱,也让果链企业有了入场的机遇。
为了将在手机上的成功复制到汽车这个新领域,蓝思科技推出了汽车超薄夹胶玻璃等产品,以抢占智能驾舱增量市场,目前已与小米、特斯拉等30多家车企合作。
![]()
相比巴掌大的手机屏幕,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大屏、中控系统等零部件拥有更高的价值空间,市场前景也更广阔。不过,从“手机链”到“汽车链”,中间隔着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成功跨界并不容易。
目前,智能汽车及座舱类业务虽说是蓝思科技的第二大板块,但其业务占比仍不高。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营收31.65亿元,占总营收的9.6%。
此外,蓝思科技还开展了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产品新业务,并切入了被市场火热关注的“AI眼镜”领域。今年2月,蓝思科技与AI眼镜企业Rokid达成合作之后,公司股价曾有过一轮强势上涨。从今年年初到2月末,其股价涨幅一度超过30%,市值更是大涨超500亿元。不过,随着AI眼镜概念热度的逐渐退却,蓝思科技的股价也很快回落,今年4月市值回到千亿元左右。
为了进一步拓展新业务,今年7月,蓝思科技成功敲开了港股市场的大门。在其赴港招股书中重点提及了AI眼镜、AR眼镜、人形机器人等硬件领域,这些都是时下热门的风口赛道。
资本市场也给予了积极响应,蓝思科技港股总市值在今年10月初一度突破1900亿港元。
蓝思科技在资本市场风头正劲,但这些新业务的胜利果实却并非唾手可得。
03、锚定AI硬件新赛道
蓝思科技积极布局AI硬件赛道,想向市场证明,它不仅能生产手机玻璃,还具备承接具身机器人、AI眼镜等高端制造订单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要有源源不断的客户订单作为支撑。
在蓝思科技的多元化业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公司曾表示,其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平台。
早在2016年,蓝思科技就已提前布局,自主研发了六轴机器人、AOI视觉检测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产品。今年年初,蓝思科技还宣布与智元机器人联合交付了灵犀X1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
蓝思科技最新透露,目前已成功进入北美和中国头部机器人企业的供应链,预计全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3000台,四足机器狗出货量超1万台,机器人业务带来的营收初步估计为数亿元。
不过,人形机器人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需求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蓝思科技在这方面的业务能否实现规模效应,还充满未知。
除了人形机器人,在AI眼镜领域,根据规划,蓝思科技力争在两年内成为一家北美头部客户的核心供应商,并在光波导技术领域确立全球领先地位。
尽管这些业务看起来前景喜人,但目前来看,对应到财报数据上的现实还很“骨感”。
公司半年报显示,蓝思科技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9.6亿元,同比增长14.18%。其中,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业务收入达到271.85亿元,同比增长13.19%;智能汽车与座舱、智能头显与穿戴、其他智能终端三项多元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45%、14.74%和128.2%,但这三项业务收入占比不到20%。
![]()
这意味着,短期内,AI眼镜和人形机器人业务都难以替代公司核心的消费电子业务。目前来看,尽管蓝思科技在不断降低苹果订单的比例,但去年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依旧接近50%。
过度依赖苹果,导致蓝思科技的议价能力受到抑制,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一个让投资者焦虑的问题是,蓝思科技的毛利率在不断下降。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的总毛利率为14.22%,下滑了0.11%。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蓝思科技的毛利率已从2020年的近30%下滑至如今的不足15%。
蓝思科技的“突围”尝试,是所有果链企业的缩影。蓝思科技取得长期发展的关键点也在于,它能否实现从“苹果依赖”到新兴业务的成功转型。
(作者 | 豆蔻,编辑 | 阳一,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