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应用风向标(公众号:ZhidxcomAI)
作者|江宇
编辑|漠影
智东西11月4日报道,近日,一款在外网刷屏的AI图像工具Reve正加紧迭代,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其以“Reimagine reality.(再造现实想象)”为标语的宣传片也已获得百万播放量。
![]()
虽然目前在国内的讨论还不算多,但这款工具已经靠着“图层可编辑”“元素可交互”的生成方式,收获了不少好评。于是我们也上手试了试这个相对冷门但体验颇新鲜的工具——Reve。
它不像传统AI生图工具那样非得靠精准提示词喂图,而是把每张图都拆成可选、可拖、可改的图层元素,你可以直接对着画面点、删、拖、改,重新组织一个你脑子里的图。
我们这次就用它复刻了最近爆火的AI三宫格玩法,体验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它确实有在试着帮用户绕开“抽卡循环”的难题。
打开Reve的官网(https://app.reve.com/),首页就是一个对话框写着“Ask Reve”,点开就能开始体验了。
![]()
往下滑还能看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示例:比如让树上长满苹果、把玻璃反光直接擦掉、或者在沙漠的岩壁上拉出一条拉链,都可以作为创作灵感。
![]()
我们随后也实际操作了一下。
在创作页面,右侧提供了两种入口方式:可以“Start with text”用提示词生成图,也可以“Start with an image”用图出发去改图;左侧还有一排风格各异的图片做参考,算是一个小灵感板。
![]()
最近“三宫格”AI图在网上挺火,我们就打算复刻一下,尤其想体验下Reve的交互逻辑到底和别的AI绘图工具有什么不同。
我们选择了“Start with text”,写了一段比较长的提示词,想生成三张海边傍晚的图,主角是威尔·史密斯,保持《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形象不变,分别是背影、中景、特写三张构图,每张图还配上中英文字幕。
为了让图尽可能贴合,我们在设置栏里手动调了图像比例(4:3)、生成数量(1)和模型质量(选了高质量)。
![]()
提交之后,系统自动跳转到了一个新的对话页面。它支持中文交流,也会根据指令自动从网上调取素材,比如它就找到了两张威尔·史密斯在《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照片做参考,然后用这两张图做了融合生成。
![]()
但这次生成只给了一张图,而且只是我们提示词里的第一张(背影)。它并不能真的一口气画出三宫格,也没有按我们指令里的内容生成中文字幕。虽然能读懂中文,但感觉模型本身对中文提示的渲染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我们转向编辑这张图,看看能不能改动一下。图片上方的功能栏很丰富,可以收藏、下载、删除、改名,也有“编辑”按钮。
![]()
我们点了编辑,就进入了一个图像分层的界面。系统自动识别了图里的多个主体:人物、海滩、天空、字幕,甚至连它从网上搜来的两张原始图也能一起编辑。
![]()
首先看着乱码的中文字幕实在太奇怪了,于是我们尝试删掉字幕部分。
点击“字幕”这个图层,会弹出“编辑”和“删除”两个按钮,选编辑后,系统直接把它理解的原始指令贴了出来,比如“Subtitles:‘山的后面是什么?-What’s beyond the mountain?’ in a clean, white font at the bottom center of the frame”。
![]()
我们把中文删掉,再确认修改。这时候图像左上角会标一个蓝色小圆点,提示这个元素已经变动。
![]()
接着我又尝试把人物朝向调一下。原本是背影,我希望换成正脸面对镜头的视角,于是改了提示词:“威尔史密斯正脸面对镜头,手持一束花束,侧身站立于海边……”修改后,系统自动把它翻译成英文并重新理解,背景里的“沙滩”元素也跟着变了。
![]()
再点“Apply Edits”应用更改之后,图像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次已经很接近我们设想中的画面。
![]()
调通一张图后,我们继续拆分原提示词,用同样方法单独生成三张图,组成一个“三宫格”。最后一张大特写的人脸一致性很准确,基本没有什么AI感。
![]()
那体验完单一主体图之后,我们又试了下“多主体+参考图”的能力,毕竟参考图复现和多元素编辑才是Reve的看家本领。
我们上传了一张肯德基吉祥物“奇奇”的照片,提示词写的是:主题是一只鸡在海边散步,鸡的形象依据参考图保持不变。白天,海边,鸡背对镜头看向远处的大海,画面安静,字幕写在底部:“-What’s beyond the sea?-”。整体色调清冷,带有富士胶片效果,过度曝光,画面粗粝且色调偏冷,暗部细节保留完整,高光区域呈现自然化、柔和漫射光,无明显硬边阴影。
![]()
这个图的生成结果还挺符合设定的,特别是细节,比如画面里没有硬阴影,字幕位置也基本对。
有意思的是,之后我们又输入了两个图像提示,但没有再上传参考图,Reve居然还是能延续我们上传的“奇奇”形象进行生成,说明它的上下文保持能力还不错,不是每条提示都要重设角色。
![]()
我们还试着把生成好的图编辑了一下。这个阶段的操作非常直观,Reve会把每张图里的主体识别出来,用户可以像PPT一样拖拽位置改布局。

我们随便调了几个汉堡和薯条的位置,再次生成后,它们就出现在我们想让它们出现的地方。
![]()
最后我们本想把以上两组三宫格图拼成一段视频,但这一步卡住了:Reve的视频生成功能虽然接入了Veo 3.1模型,但需要Pro会员才能使用,而且仅限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开放。
写在最后:Reve使用起来究竟怎么样?
回过头来想这次体验,有个印象挺深的点。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为“写不出好提示词”发愁,不管网上有多少模版,最后能不能生成你想要的图还是个玄学。
而Reve的AI图像编辑思路是:不强求你写得完美,它把提示词拆成了图像的每个元素——你只需要点一下、拖一下、改一句话,它就知道你要什么了。这种“拖拽式交互”的体验感,比用户在黑盒里反复试错要来得轻松很多。
体验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上传参考图后,Reve能在后续对话中保持住角色形象,说明它的上下文记忆也包括参考图。在图层编辑时,我们拖动汉堡、薯条的位置后重新生成,Reve并没有“胡乱摆放”,而是能理解这些物品应当落在桌面上的常识,整体画面符合现实逻辑,没有出现飞在空中或错位的离谱结果。
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一个AI版Photoshop。只是你不再需要自己拉图层、打蒙版、调不透明度,而是通过自然语言和图形交互就能完成“即改,即生成”的精修流程。
更有意思的是,这款体验成熟度很高的产品,背后其实只是一个10人初创团队做的。创始人Michaël Gharbi曾在Adobe Research任职,今年3月刚推出1.0版本,到10月就已经走到了图像结构可编辑的阶段。
从功能体验这一块往前卷,我觉得这也许就是AI创作类工具在“后基础模型阶段”的一条出路。
如果你也用Reve“P过图”,或者玩过其他AI模型生成的三宫格,不妨在评论区晒晒你最满意的一张。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