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不到300元!小米又一产品彻底卖爆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科技 时间:2025-11-04 22:11:33

谁能想到,智能手环在2025年第三季度彻底卖爆了?

洛图科技近期公开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环线上市场报告,该季度智能手环在线上市场的销量达296.9万台,同比增长13.5%;其中,销售额达9.4亿元,同比增长33.5%。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第三季度形成了小米、华为二分天下的局势。数据显示,小米以约64.4%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华为以约28%紧随其后,两者合计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其余品牌的份额被进一步压缩,尤其是华米等小众品牌,在榜单中几乎已难见身影。



(图源:洛图科技)

智能手环,这个曾被视为“全民智能穿戴起点”的品类,如今进入了高度集中的存量时代。在智能穿戴整体“手表化”的趋势中,手环的定位变得微妙,它既不是极简的计步器,也难以与手表的丰富体验抗衡。然而,突如其来的高速增长,似乎也预示着,智能手环品类仍在春天里。

何以突围?小米、华为、Keep各出奇招

洛图科技公开的TOP5品牌中,小米、华为位居冠亚军宝座,而荣耀、Keep和DiDo则位列后三名。尽管荣耀排名第三,但销售份额仅2.2%,与第二名的华为差距较大。

小米之所以能够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与其产品布局离不开关系。今年推出小米手环10延续了一贯的高性价比传统,配备1.72英寸AMOLED大屏,亮度提升,支持AOD息屏显示,外观与UI更贴近轻智能手表。而价格维持在300元以下,与自家的REDMI手环、小米手表保持价位差。

更关键的是,小米手环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小米AIoT生态中最轻量的入口。对使用澎湃OS的用户来说,手环几乎是“开箱即连”的延伸,可无缝同步健康数据、唤醒语音助手、联动智能家居。生态绑定与价格策略叠加,让小米手环成为米家生态延长线。



(图源:小米)

而华为手环10则是走专业健康路线。相比起其他专注运动的智能手环,华为手环10在运动的基础上增加很多此前只在智能手表独占的功能,例如睡眠呼吸暂停、月经提醒、压力监测等等。华为并没有让手环变成小号手表,而是将其打造成专业、精准、低功耗的健康设备。对于那些希望保持长期监测,又不想每天充电或佩戴笨重手表的用户来说,这种定位恰到好处。



(图源:华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Keep,作为一家互联网健身运动平台,Keep在硬件行业算是“半路出家”,其智能手环产品专注运动训练,因此可面向细分场景打磨产品,推出类似羽毛球模式/乒乓球模式等细分功能,更好地满足运动健身等专业型用户的体验。同时,Keep还可直接在自有平台“带货”,将运动健身用户精准转化,因而可以成为智能手环赛道的一匹黑马。



(Keep App商城模块主推智能手环产品,图源:雷科技)

总之,当用户不再只为“功能列表”买单,而更在意健康数据的精准度、算法体验的连贯性时,只有能提供完整闭环的品牌,才能留下来。而对于价格敏感,不在意功能的消费者,主流品牌自然也不会被纳入考虑。因此,价格站之外,只有有特色的品牌,才会被市场坚定地选择,例如小米、华为、Keep。

销量缩水,但智能手环仍有市场

纵观行业,这份报告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残酷但真实的现象——智能手环市场确实在收缩。

近几年,以OPPO为首的智能手机品牌几乎彻底退出手环赛道,把研发与资源投向智能手表。原因不难理解:手表利润更高、功能更全、形象更符合品牌高端化方向。随着智能手表价格下探、应用体验成熟,手环与手表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压缩,消费者的注意力也被重新分配。

这种趋势在数据上已经有所体现。根据Canalys统计,2024 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约为1.93亿台,同比增长仅4%——相比早期动辄30%以上的高速增长,如今的市场几乎进入停滞。

中国市场虽依然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占全球腕带出货约30%份额,但本土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趋于极度集中,前两名之外的厂商份额被进一步压缩。IDC数据显示,腕带类产品在全球可穿戴设备中的占比正逐年下降,说明用户正在从“轻智能设备”向“全功能设备”迁移。



(图源:华为官网)

不难看出,智能手环的市场扩张期已经结束。

首先,用户对于“穿戴设备”的理解已经改变。过去手环代表“入门智能”,如今消费者更希望设备能承载更多任务——独立支付、导航、健康报告、运动规划等功能成为新需求。手环在屏幕尺寸、算力、续航等硬件条件下很难满足这些期待,当用户发现智能手表价格不再高不可攀,自然会选择功能更全面的选项。

其次,厂商也在重构产品策略,尤其是更重视生态化的手机厂商们。手环早期的作用是让用户第一次进入品牌生态,但当手机和手表的协同体验成熟后,手环的引流意义被削弱。对于大厂而言,继续维持一个低毛利、更新节奏慢的产品线已不具成本效益;对于中小厂商来说,在缺乏系统生态支撑的前提下,手环产品几乎没有持续竞争力。



(图源:拼多多)

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中端真空,高端用户被手表吸走,低端市场被头部品牌用性价比覆盖,中腰部品牌失去了存在空间。这样就是为何销量TOP3的小米、华为、荣耀都是知名品牌,而非更专业或主打低价的品牌。

但雷科技认为,手环正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沉淀。小米、华为的成功证明,这个品类仍有生命力,只是它的价值不再体现在销量,而在于生态中的位置。未来的竞争焦点,不是“谁功能更多”,而是“谁更轻、更准、更懂用户”。

因此,智能手环的未来可以继续发挥自己轻量穿戴设备的优势,以低功耗、长续航、可全天佩戴为特性;同时也要积极拥抱AI,借助AI算法,从传统的监测设备,转型成能够自主推算、自主建议的AI可穿戴设备。

当然,智能手环还可能会演变成AI健康生态的底层传感器,为其他终端提供更详细的健康、运动数据。无论如何,智能手环可能不像早几年那样竞争激烈,但市场的需求仍未跌至谷底,仍有一大批用户正在期待智能手环的革新。

智能手环不会被彻底淘汰

智能手环的发展,已经从“普及性产品”进入到“效率型产品”的阶段。

过去几年,它曾是推动可穿戴设备普及的关键力量,如今则逐渐成为生态体系中的辅助节点。小米与华为的持续增长说明手环并未消失,只是市场重心正在重新分配——从单纯追求销量,转向生态整合与长期使用价值。

随着全球腕带市场进入微增长阶段,竞争的核心已经从硬件规格转向算法与系统能力,整个行业也回到了一个更理性的周期。



(图源:小米)

国内市场的格局基本确立,未来增长将更多来自健康管理与AI数据服务的深化;海外市场则仍以性价比与普及为主,但高端化空间有限。对于厂商而言,重要的不再是推出多少新品,而是如何在现有生态中维持连接的稳定性与数据的准确性。

智能手环的未来不会被淘汰,而是被重新定义。也就是说,智能手环不再是智能穿戴的代名词,而是AI健康生态的底层组件——一个稳定、可靠、可持续的数据节点。当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沉淀”,留在场上的厂商需要的不是营销噱头,而是让手环继续有被使用的理由。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