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AI能40秒生成一篇文章,设计师几小时产出100套方案,人的独特性在哪里?”三联书城读书会第十次活动:“AI与人文——如何让算法读懂古城的浪漫”近日在上海三联书店平江路店举办,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宿新宝在现场发问。
“我上小学时必须学珠算,现在谁还背算盘?现在还背一个算盘就是行为艺术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中文系联聘教授、传播学院院长王峰认为,新技术出现后,人们丧失或弱化了某一技能,但社会并未退步,只是学习的重心转移了。“AI不会让孩子变懒,而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从‘记忆与计算’走向‘理解与创造’。”
当AI技术渗入生活,记忆与感性应该如何守护?宿新宝以自己参与的雷士德工学院与怡和纱厂旧址的修复案例,诠释历史保护的核心——真实性。
![]()
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金十年”间,城市GDP的六分之一来自建设业。正因如此,今日的上海遗留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上千处历史建筑与三千多处文物。“这些建筑不仅是砖瓦,更是城市的个性与记忆。”宿新宝说。
他特别强调了一个观念——保护并非仿古。许多人习惯拆旧建新,认为造得更漂亮就是保护,“但那只是复制,不是传承”。在宿新宝看来,“如果没有真实性,遗产保护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将自己的定义概括为四个关键词:真实性、研究性、价值性与延续性。保护的核心不是房子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精神与故事。
在雷士德工学院的修复中,他发现,这栋一九三四年建成的教学楼,曾被误传为“飞机形”布局以象征抗战精神。宿新宝带领团队查阅《字林西报》、对照原图纸,发现这只是场地受限的巧妙转折。更令人惊讶的是,从奠基到开学仅八个月。由此,他推断这栋楼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采用“水泥假石”预制块施工,是装配式建筑的雏形。“所以说,今天我们常讲的技术革新,历史上早就埋下了种子。”
如今,这座建筑被活化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宿新宝展示了修缮前后的照片:哥特复兴式立面仍在,而空调、消防等现代设施被巧妙隐藏于其中,“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它继续服务于当下”。
而在建于1909年的怡和纱厂旧址改造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在剥除水泥层时,惊喜地发现原始红砖结构仍在。还有一片突兀的青砖墙面,引发团队的好奇。经考证,那是20世纪50年代修补的“炸损遗痕”——上海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轰炸杨树浦电厂、水厂,伤及纱厂,工人们就地取材补上青砖。设计团队决定保留它,“这道疤痕,是人民群众自力更生的印记”。
“修缮不仅是技术,更是一次侦探式的历史调查。”在宿新宝看来,好的建筑保护设计师,既要是设计师、工程师,也是历史学者、策展人,甚至是作家,用空间叙述时间,用修复讲述人文。
王峰早年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近年来将目光转向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文化。“人文学必须与现实生活连接。当技术深刻改变生活,学术就不能视而不见。”他笑称自己在“学术上不太规矩”,同时涉足哲学、文学、传播学、出版学,近年甚至开设了游戏研究方向。
![]()
2021年起,王峰带领团队开始编撰《中国后人类文化年度发展报告》,记录中国城市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轨迹。“我们每年从社会现象中提炼二十个关键词,比如数字人、虚拟偶像、AI写作,这些都是当代文化的‘震中’。”他认为,这种年度报告的意义在于“留下当下的轨迹”,“哪怕不完整,也足以为未来的人看到:我们是怎样与技术一起成长的”。2023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首部由AI主导写作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并在今年推出了“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
当AI语言模型参与写作,书写行为将被彻底重塑。“文化的根基是书写,而AI正在重写‘书写’本身。”他认为,人类与AI共创的文学,是一次对创造力定义的挑战。他坦言,AI写作使创作从“极其艰难”变得“非常容易”,但“修改”才是关键。AI生成的内容需经至少五小时的人工润色才能达到可读水准,真正优秀的作品仍离不开人类的情感与审美介入。“我们不是在用AI替代人,而是在学习与AI共创。”
在王峰看来,AI替代的多是“初级工作”,而人类在价值观、审美判断、情感连接上的优势仍不可替代。
“我教了四十年语文,AI让我怀疑自己的价值。但修改AI文本仍需人的思维,这又让我感到教育仍有意义。”一位在场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察,AI为高功能孤独症群体提供了新的职业可能,有的孩子对图像极其敏感,能设计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有的擅长拼搭,能快速理解复杂结构。AI可以成为他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实现社会融入。
面对“AI时代该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提问,两位嘉宾一致认为:基础教育应更注重心智成熟与价值观塑造,高等教育则需打破围墙,走向终身学习。王峰预言:“一个人一生至少应读两次大学,六十岁正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宿新宝认为:“AI应该解放人类去从事更多‘无用之事’——发呆、读书、漫步古城,这些才是生活的本质。”
![]()
![]()
此次活动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份刊物《WAICUP!》联合举办
原标题:《建筑师与大学文科教授关于AI的对话:人的独特性究竟在哪儿》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