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宇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1万伏的高压配网线路上,一台亮黄色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替人类干活。
机械臂精准伸展,旋转,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需求,自己更换末端执行器进行夹取、剥线、搭接……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
![]()
它不怕触电,不惧高空,不畏严寒酷暑。
所承担的任务,是过去只属于经验丰富技术工人的高压操作工作;现在它可以在不断电的前提下,独立完成架空线路运维检修作业中的搭接、断线、附件安装、设备加装等复杂精细操作。
密布在电杆之上的高压线,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转的命脉,也一直是电力行业中最危险、最依赖经验的工种之一——带电作业的主战场。
过去,完成一次等量作业需要四个技术工人配合,耗费数小时时间完成。其中有两人需要身着厚重绝缘服,被斗臂车送至高空。
如今只需两位工作人员在地面操控配合,这样一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就能完成同等甚至更高质量的工作。
带电作业效率、稳定性、安全性,都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被改写。
![]()
这台作业机器人名叫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来自亿嘉和集团,是亿嘉和新一代配网带电具身智能机器人。
它是国内首批真正走入实际高危作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之一。
目前,这款机器人已在江浙沪、福建、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多个省份完成部署,成功完成万余次任务。
今年5月,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上海宝山区完成了国内首次夜间带电接火作业,打破了传统人工和早期机器人只能白天作业的局限。
具身智能代替人类带电007作业的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一台什么样的机器人?
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本职工作乍看普通,对城市日常生活却极为关键。
在电力系统里,“不停电作业”是衡量供电可靠性的关键指标。配电线路遍布城乡,维护任务繁重,而任何一条线路的短暂停电,都可能造成上千户居民断电,甚至引发经济损失。
然而,要在1万伏高压状态下作业,意味着每一步都可能致命,触电、高空坠落、设备故障……几乎没有容错空间。
作为一款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它的职责就是在1万伏高压未断开的状态下,在架空线路上,完成新建、检修、业扩和故障消缺等作业。
这些任务过去全靠人工完成——
传统带电作业需要4人一组,驾驶斗臂车、配备照明装备,穿戴11斤的绝缘服,升至13米高空完成搭接、断线、安装等精细作业。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极高,长期以来都是高压行业难题。
![]()
亿嘉和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试图破解的正是这一现实困局。
它拥有两只可独立运作的机械臂,单臂负载能力达到20公斤,能轻松应对以往人工难以完成的大持重高强度作业,比如垂直双回路搭接、安装过电压保护器安装和旁路操作等。
机器人自身作业高度达3.6米,感知精度提升至4毫米,作业水平和经验几乎可与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媲美。
![]()
作为一款具身智能机器人,亿嘉和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脑子”。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依赖编写的固定程序作业,而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融合了AI算法与人机协同控制逻辑,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自主规划路径、调整姿态、动态避障,具备一定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在标准场景下,可实现“先思考、再行动”,完全自主完成任务。
据已应用客户反馈的数据显示,亿嘉和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它目前在典型作业场景下的效率已接近人工的90%,而在安全性方面则实现了100%的零事故记录。
亿嘉和轮值CEO郝俊华表示,在非标准或突发状况中,还是需由操作员通过主从遥操系统进行辅助干预,形成“AI决策+人类判断”的双保险机制。
每一次现场作业,机器人都会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环境,实时向云端上传作业数据,优化后续算法,不断协同身体和大脑的配合。
它真的上电杆干活了
它的诞生并非偶然。
目前,全国运行中的配电线路总长已超过427万公里,而电力行业的劳动力危机早已显现:
一方面,具备高压带电作业经验的技术工人大多年龄在40~50岁以上,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因作业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晋升空间受限,对这类岗位普遍缺乏兴趣。
与此同时,城市化、高可靠供电需求、旧城改造、新基建加速,种种因素叠加,意味着对带电作业效率和安全性的要求空前高涨,城镇生活对于“不停电作业”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国家电网也开始推进“无人化、智能化运维”,希望以科技手段确保供电安全、提升效率。
自2023年底正式发布以来,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在浙江、上海、福建、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完成部署,服役设备约50台。
根据国网要求,每台机器人每年作业不少于50次,而亿嘉和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平均年作业次数已超过60次,部分地区的机器人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
最具代表性的是今年5月,二代机器人在上海宝山完成的一次任务——国内首次夜间带电接火作业。
这项任务过去因光照不足、环境不稳定被认为“人机皆难”。凭借激光雷达+摄像头+卫星差分定位的融合导航系统,配合自主算法完成多目标识别与路径规划,它实现夜间视觉定位精度稳定,顺利完成作业。
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迈向更广泛、更稳定带电作业场景的关键里程碑。
![]()
不过,郝俊华也坦言,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持续落地中仍面临挑战。
设备的操作全自主性还有提升空间,在极端天气(如强风、暴雨、严寒)或老化线路等复杂环境下作业,机器人仍需通过人机协同才能高效完成。
这些问题虽不影响其主业功能,却仍然是个警示:
要想让机器人在更复杂、更真实的环境中出工,仍需要持续的工程化优化。
“希望它能真正让人类远离高危场景”
这是亿嘉和推出的第二代配网带电机器人,与第一代机器人相比,它搭载了AI大模型,具备思考和泛化行动的能力。
目前,第三代配网带电机器人已经在筹备的路上。
郝俊华透露道,第三代Z系列产品将全面引入“AI+遥操”混合模式,目标是让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整套作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正在研发全新的轻量化机械臂结构,通过更轻、更柔、更灵活的结构设计,计划将自重降低40%至50%;同时提升柔性与自由度,让机器人能在更狭窄、更复杂的作业环境中自如伸展。
智能性方面,后面迭代产品将进一步强化数据学习与协同决策能力。
亿嘉和还在探索建立深度学习平台,将作业过程中的图像、动作、传感等多维数据统一上云、训练、更新模型,通过云端汇总全国在役机器人作业数据,形成电力行业的具身智能知识库。
每台机器人都将成为一个学习节点,作业经验共享、模型实时更新,从而实现越用越聪明、越干越稳的正反馈循环。
同时,还会安排熟练技术工人通过穿戴式采集,以及专家经验建模等手段,不断增强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与技能迁移能力。
郝俊华向我们表示:
机器人总有一天会追上人的水平,但这需要时间、数据和持续投入。
我们希望它能真正让人类远离高危场景,同时推动电力行业智能化的现实落地。
这也是团队持续投入第三代开发的核心动因。
更远期的目标,是将每一代配网带电机器人在“高风险、强感知、微操控”环境中的控制策略,以及在电力场景积累的安全控制、容错机制和多模态感知能力,迁移复制到其他复杂场景。
比如制造业中的精密装配、风光电检修中的远程替代作业、康养机器人对老年人的辅助照护等。
![]()
当下,每个月都有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一万伏的电网上上岗。
它面对的不是一次性展示任务,所以它的日常工作也没有镜头记录。但它的调度方式、工单流程、风险管理指标,已逐渐与一线班组人员无异。
它要做的只是等待命令,按需出工,然后按标准完成工作。
持续运行的新一代配网带电机器人打破了一个长期假设:在高压、非结构化、强感知要求的作业场景中,机器人无法真正接管主流程。
现在,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过去依赖经验、完全依靠人力的高压带电作业,到如今具身智能机器人参与主流程——有的在-10℃(这也是人工作业的最低温度)下搭接线路,有的在凌晨执行检修任务——这一转变告诉我们一个现实:
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拥有可以真正进入作业制度的工业能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