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前两年碰到取消订单,我盯着订单判责页面能看挺久,不知道机器凭啥判。”一位跑遍长三角的货车司机,曾这样描述对平台AI的困惑。这话戳中了平台经济长期的“算法困局”:8000 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里,不少人像面对“不会回音的墙”般,对着隐蔽的算法规则喊不出诉求、解不开疑惑。而近日货拉拉公开AI安全防控及判责算法的举动,恰是“把墙变成窗”的关键一步,让技术规则从“看不见摸不着”,变成司机能看懂、能监督、能受益的“透明指南”,也为货运行业的技术向善时代叩响了门环。
![]()
当数字经济已占GDP超四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突破8000万,AI早已不是“是否要用”的问题,而是“为谁所用”的立场选择。对平台而言,AI是提升效率、防控风险的利器;但对司机来说,它本应是护航安全、捍卫公平的伙伴。一旦算法陷于“黑箱”,再先进的技术也容易沦为信任的“离心机”,司机因不理解而质疑,平台因不透明而自困。货运行业的痛点本就扎心:安全事故防控难、订单判责耗时长,AI若脱离司机需求,再先进的技术也会沦为“冰冷的工具”。可见,衡量AI价值的标尺,从不是技术多先进,而是能否贴着司机的工作场景“对症下药”。
为何安全与判责会成为AI优化的 “重中之重”?答案或许就藏在司机的车轮轨迹里。货车司机常年在路上跑,疲劳驾驶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危险品运输是埋在车厢里的“炸弹”,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命线”;而订单判责更直接连着生计:一次不公的判定,可能刺痛司机师傅的心,也会磨掉对平台的信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数据更印证了这份迫切:44.34% 的司机盼着疲劳驾驶治理更人性化,28.13% 常被发货人要求超载超限。货拉拉的AI实践,恰恰踩中了这些痛点:连续驾驶4小时后,每小时弹出的疲劳提醒会“追着”司机休息;检测到烟花爆竹、煤气罐等危险品,订单会被弹窗提醒或强制取消;哪怕用户偷偷下单危险品,AI也会在运输中实时研判、及时干预;而一旦这类订单取消,AI会直接判司机无责,没有模糊地带,没有等待焦虑,就像把“安全底线”和“公平标尺”直接装在了驾驶室里。
![]()
企业是技术的“第一把关人”,货拉拉的实践最打动人的,不是AI多智能,而是把“司机的声音”缝进了技术逻辑里。过去,算法规则是平台“单方面通知”,司机只能被动接受,现在,货拉拉不仅把AI判责的“砝码”摊开在阳光下,还与司机“双向共建”。从公开分播单算法,到成立算法委员会;从举办全国“橙”心守护算法协商恳谈会,到如今AI安全防控与AI判责算法的公开,平台正在学习将“司机的声音”编织进算法的基因。技术不再是冰冷的指令,而成为可讨论、可优化、可共治的活生态。这种从“管控逻辑”到“共生逻辑”的转变,正是平台经济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
技术向善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把司机的“想平安回家”“想公平判责”,变成AI识别里的一个特征、判责规则里的一条条款、协商机制里的一个席位。期待更多平台能跟着这扇“窗”望出去——看见司机的真实诉求,把技术的力量变成共生的力量,让每一位货车司机在车轮滚滚中,既能攥紧安全的方向盘,也能握紧公平的获得感。(旺旺)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