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张朝阳的四年一课

IP属地 中国·北京 虎嗅APP 时间:2025-11-05 18:19:13


最近,科技界围绕某国际巨头发布的最新AI模型是否真正具有“人类思维”展开热议。颇具意味的是,就在这个能够秒解复杂数学问题、甚至展现出类人推理能力的AI系统引发轰动的同时,另一场知识探索却以截然不同的形式悄然上演。

11月2日下午,一场以“微分几何”与“矢量微积分”为主题的直播,以最传统的手写推导方式,完成一次对即时满足主义的“逆流而上”。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其《张朝阳的物理课》四周年特别直播中,面对镜头,于屏幕上缓缓写下一行行复杂的数学公式。没有刻意的剧情,没有夸张的噱头,只有符号与逻辑的严密编织,带领观众在数学符号与物理图景的交织中,揭开时空弯曲的底层密码。这场持续数小时的硬核推导,与当下内容生态中弥漫的碎片化、娱乐化洪流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一片喧嚣中的思想绿洲。

在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甚至AI能够瞬间给出标准答案的今日,为何还要执着于“手推公式”?在短视频追求留存率、泛知识内容热衷于将复杂体系压缩成几分钟“干货”的潮流下,为何一档需要观众凝神屏息、跟随思考的物理课,能穿越四个年头,热播不衰?

而这趟长达四年的坚持本身,便是最好的答案。

张朝阳的:“物理式反击”

张朝阳,这位搜狐创始人身上有着一个独特的标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博士。1996年,他在MIT获得博士学位两年后,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回国创办搜狐的前身爱特信。这一转身,就是二十多年。然而,物理学的专业训练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思维方式中。

《张朝阳的物理课》绝非一时兴起的知识表演,而是他在创业二十余年后,用自己最熟悉的武器——物理学的理性与严谨,对浮躁互联网内容生态发起的一场深思熟虑的“反击”,在搜狐视频打响知识直播的旗号。

这场反击,首先体现在他对知识本身的坚守。绝大多数知识类内容仍然依赖“标题党”、“金句剪辑”来争夺用户时长,而张朝阳偏偏要反其道而行,选择回归到物理学最本真的状态:严谨的数学推导。

他的“物理网红”身份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四周年直播中,张朝阳“另辟蹊径”,从广为熟知的矢量微积分出发,通过平直时空的矢量导数来研究子流形中的几何,将抽象的微分几何概念形象表达。对第一性原理的坚持、对严谨推导的执着,正是他对抗信息碎片化、内容肤浅化的直接行动。正如他在直播中强调的:“学习物理必须亲自动手演算,唯有通过计算,方能真正理解物理的精髓。”这种纯粹的求知精神,在追求“短平快”的直播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更难得的是,这场反击还体现为一种近乎固执的长期主义。四年时间,265期直播,累计超过2.6万分钟的课程时长...这些数字在追求即时反馈的直播行业里,简直像个“异类”。


张朝阳曾在分享中坦言,最初只是出于兴趣计算马斯克飞船的轨道,顺便为搜狐视频知识直播助力,没想到一讲就是四年。这种持续投入不仅构建了内容的知识壁垒,更创造了独特的用户价值——那些愿意花两个小时跟着推导公式的观众,在这里找到了在其他平台难以获得的深度学习体验。

有意思的是,张朝阳在这门课中完美融合了他的双重身份。作为物理学博士,他保持着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坚持“不推导不算懂”的治学态度;而作为企业掌舵人,张朝阳眼中的这门课更像是一个需要持续经营、具备完整交付价值的“创业项目”。用他的话说,这既是“份内事”,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这种将个人爱好与公司战略巧妙结合的做法,让《张朝阳的物理课》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播,成为互联网内容领域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那么,这个始于兴趣的“创业项目”,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平台级的标杆内容?

从个人IP到平台生态的“标杆效应”

2021年11月5日,《张朝阳的物理课》以“破天荒的第一堂物理课”低调开播。

它的“进化史”颇具研究价值:由个人书房的单人推导,到走进学府的专场讲座;由单一直播间授课,到与国际顶尖科学家的深度交流;由线上直播,到出版三本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同名科普著作。这门课的演进路径,堪称一部“个人IP平台化”的教科书案例。

在搜狐视频打造知识直播的背景下,《张朝阳的物理课》在平台竞争中扮演了“破局者”的角色。在各大视频平台深陷版权剧采购与网红孵化内卷之时,这门课帮助搜狐视频更精准地树立起“知识、深度、高知”的差异化品牌形象。

其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精准筛选高价值用户的闭环。通过持续四年的硬核推导,从手推质能方程到解构微分几何,从计算太阳中心温度到探讨黑洞热力学,课程自然地吸引并沉淀了一批具有高学历背景、强求知欲的核心用户。

这一价值在此前的重庆大学专场得到生动印证:能容纳5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学生与张朝阳就时空本质展开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课程对话圈层的强大凝聚力;而与诺贝尔奖得主戴维·格罗斯的对话直播突破百万观看,弹幕中专业问题的密集交互,更是课程沉淀高质量用户群体的直接证明。

一盏灯塔,不仅照亮航道,更指引着同行者的方向。《张朝阳的物理课》正是如此。

当张朝阳在清华大学专场用整整三小时推导广义相对论,当他在北京天文馆用数学工具重新解读宇宙膨胀,这些“名场面”不仅定义了知识直播的深度标准,更吸引了众多高校教授、科研工作者等专业创作者入驻。可以说,《张朝阳的物理课》对内的示范价值,在于为知识直播生态树立了品质标杆,让更多专业背景的知识创作者看到了在搜狐视频发展的可能性,从而繁荣了整个播主生态。

如今,搜狐视频已形成了以天文物理等自然科学为核心,辐射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矩阵,构建了独特的内容生态。这也使其从泛娱乐内容的红海中开辟出一条差异化赛道。

在对外维度,这门课程向市场展示了深度内容的商业潜力。一场满屏数学公式的直播能持续吸引数十万忠实观众,讲述硬核物理的课程能保持四年热度不减,资本市场看到的不仅是一门课程的成功,更是一个平台在细分领域建立的独特优势。

事实上,《张朝阳的物理课》也直接推动了搜狐视频“知识直播”战略的深化。它证明深度、专业的内容同样能获得广泛关注与商业价值。这一案例不仅巩固了搜狐视频在知识直播领域的行业地位,更在用户心智中建立起“想到知识直播,就想到搜狐视频”的认知关联。

从商业视角看,《张朝阳的物理课》打造了一个“爆品驱动平台战略”的完整范例:通过打造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头部IP,带动整个平台的内容转型与用户升级,最终实现差异化竞争。这种“以点带面”的策略,为内容行业的平台竞争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观察至此,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自然浮现: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为何这个极度垂直、硬核的物理课程能够穿越周期,持续四年保持活力?其背后的爆品逻辑,或许正是解开当下内容行业困境的一把钥匙。

知识爆品的“反向”制造逻辑

这个“反常识”成功的知识IP,其爆品逻辑的核心恰恰在于两个“反向操作”——用深度对抗碎片,用系统对抗速成。

张朝阳的物理课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反骨”。它完全不迎合算法的短期偏好,而是将物理专业的知识密度、科学思想的理论深度以及严谨的数学推演过程,打造成为了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越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它反而越强调内容的体系性与完整性。从经典物理的坚实基础,到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前沿领域,课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更难得的是,它始终聚焦于公式推导过程本身,这种不投机、不取巧的纯粹性,恰恰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内容引力场”。

在这里,你不是被推送内容,而是主动走进一个课堂。观众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消磨零碎时间,而是带着“看懂薛定谔方程”或“理解引力波如何产生”的明确目的。基于深度认同和主动求知意愿的用户关系,形成了一种超越算法分发的、更为稳固的传播模式。

张朝阳的实践,某种程度上刷新了行业对“爆款”的认知。公众并非只能接受浅显的“奶头乐”内容,只要有足够扎实的内容基底与真诚的表达方式,严肃科学同样可以突破圈层,成为一种“思想上的爆款”。

同时,这门课的“反向”特质,不仅体现在对抗流量逻辑上,更体现在其“产品设计”思路上。不像多数知识产品那样提供孤立的“知识快充”,这门课程如同打造硬科技产品般,系统性地构建用户的“物理底层操作系统”。


“反速成”的产品特质在与品牌的合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流浪地球》热映时,他与主演吴京连线,用引力弹弓原理解构影片中的星际航行设定;在《奥本海默》引发观影热潮时,他适时推演“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揭示量子力学如何奠基原子弹的理论基⽯;在跨年晚会喧嚣之际,他开启首场跨年演讲,用物理定律解密“时间”的本质;更亲临天舟七号发射现场,将直播间变成航天科普第一现场,诠释火箭升空背后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外界眼中的“黑科技”变成了可被理解的“白盒子”,这何尝不是对快餐式科技解读的降维打击。

四年来,课程影响力已经从直播间延伸到出版界、学术界,甚至成为科技企业寻求深度合作的对象。这种强大的品牌吸引力与持续的破圈能力,证明了深度内容在带来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创造可观的关注增量。

结尾

《张朝阳的物理课》四周年,不仅仅是一个内容IP的生日,更是一场“内容深度”与“长期主义”对“流量速食主义”的取胜。

它以极致的专业性和纯粹性打造了爆品内核,再通过平台战略放大为生态优势。从一门课程,到一个文化符号,只印证了一件事:在喧嚣的互联网中,依然有空间留给严谨的思维、求真的热情和穿越周期的坚持。

所有人都在追逐浪花,而他们选择成为河流。而这,或许正是张朝阳和搜狐,在商业回报之外,所创造的更深远的价值。

如今, “四年一课” 的长期实践正通过其知识直播业务清晰落地。打破 “知识传播必须妥协于碎片化” 的固有认知,为泛知识领域提供了 “深度内容也能破圈” 的实践范本,推动更多平台与创作者重新审视严肃知识的传播途径,带动行业从 “流量争夺” 向 “价值深耕” 转型。同时,搭建起 “专业知识” 与 “大众求知” 之间的桥梁,将原本局限于学术圈的物理、数学等硬核知识,以可参与、可推导的方式推向公众,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超越单一平台的内容布局,搜狐知识直播已然成为互联网内容生态的重要 “探索者”。

未来,随着搜狐知识直播生态的持续完善,其在 “知识普惠” 与 “行业创新” 上的双重作用,或将进一步凸显,为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写下更具深度的篇章。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0677.html?f=wyxw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