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学界与业界专家共话“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发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05 18:19:36

环球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正在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近日,第七届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印刷学院举办,专家学者共同聚焦探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发布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忠利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数据、算力与算法协同迭代,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内容生产、版权治理与传播消费格局。

现场发布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系统呈现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景图谱和创新路径。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指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在推动文化“出海”、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北京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文化产品出口额为55.8亿元,较2023年增长7%,远销海外173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文化新业态成效显著,2024年北京的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数字出版等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15906.9亿元,占北京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70.7%,较2023年增长11.1%。

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负责人、学校原副院长王关义介绍,蓝皮书系统分析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聚焦影视、动漫、文旅等重点板块设置专题,并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凸显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功能。

技术浪潮下,文化产业正迎来怎样的变革?

在主旨报告环节,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享了前沿的研究成果。“真正重视与用户的观影互动,尊重用户的体验,强调‘用户参与’是中国IP发展模式的特色所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IP 跨界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郎劲松强调跨界破圈已成常态,主张通过跨媒介叙事、技术驱动与用户参与,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超级IP。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信出版集团原董事长王斌从静态与动态框架研判AI出版,指出“知识生产”是核心,需生产端与服务端协同并完善算法伦理与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戴俊骋提出数字文化产业与地方营造协同发展路径,强调以文化本位赋能地方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研判AI对旅游业的冲击与机遇,建议以人机协同应对行业扁平化与从业焦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产业研究所(调查统计中心)所长张晓斌、中航环球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永超、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石昆在图书出版格局、AI与航空IP深度融合、AI时代非遗研究等领域发表了主题报告。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