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智元搭台,租赁能破解机器人散点化困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11-05 22:10:18

10月30日,由智元机器人发起,并联合杭州飞阔科技、上海电气金融集团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机器人租赁生态峰会在上海落幕。

据悉,本次峰会聚焦机器人租赁产业的生态共建,通过灵创平台赋能租赁业务,并正式成立智元机器人租赁生态联盟。

此次峰会标志着智元正式入局租赁赛道,同时推出一套旨在破解行业散点化困局的生态解决方案。

峰会上,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姜青松与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就智元机器人租赁生态共建、市场痛点及三方合作解决方案等议题,与观察者网等媒体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

恒州诚思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机器人租赁收入规模约112.2亿元,其中65%来自商用服务场景,主要集中于商演、景区导览、企业年会等领域。

然而,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仍潜藏着诸多待解的行业痛点。

据智元方面介绍,当前机器人租赁市场潜力与挑战并存,行业普遍面临运营成本高企、合作链路复杂、内容同质化突出等问题。机器人租赁这一看似可观的市场,实则由海量零散小单构成,缺乏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与定价体系。

具体而言,姜青松向观察者网指出,当前租赁市场的核心痛点在于“散点化”。

这种散点化贯穿产业链各环节:租赁商采购机器人后,发现其除基础移动外缺乏其他技能,需另外寻找技能开发商定制;需求方在年会、活动等场景急需机器人服务时,难以匹配到合适的租赁商;厂家与租赁方之间,也缺乏高效连接渠道。

这就导致目前的整个市场“更多依赖行业热情维系”。

在机器人功能尚未完全完善、厂家不敢盲目扩产的当下,租赁恰好成为连接产能与需求的缓冲纽带。

据姜青松介绍,在这一合作联盟中,智元机器人作为主机厂,承担本体研发及技术迭代职能,负责“搭起台子”;飞阔科技专注运营与内容打造;上海电气则提供金融支持。

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向观察者网解释了这一合作中的逻辑:“十几万到几十万的设备投入对众多中小租赁商而言存在风险,我们通过上海电气的支持降低首期资金压力,同时设置租转售制度提升抗风险能力。”

姜青松则表示,在智元看来,租赁业务是商业生态的一种表达方式。

目前联盟刚刚宣告成立,租赁业务仅零星开展,尚未形成体系化布局。因此现阶段的租赁业务更注重生态构建,吸引更多参与者共同做大市场。他强调:“我们不是要做一次性的租赁生意,而是要打造生态。”

在这一生态构建的具体路径中,三方分工协作形成了清晰的运作模式。

具体来看,智元通过集中维护降低运维成本,机器人使用后统一返回飞阔运营中心,避免分散维护的低效问题;飞阔通过内容升级提升服务溢价,从简单机器人表演升级为综合解决方案;上海电气的金融介入则为整个生态提供资金流动性,形成“研发-运营-回款-再研发”的正向循环。

事实上,智元机器人在租赁生态上的布局还有更多体现。

本次活动中,观察者网也试用了智元近期发布的灵创平台。

该平台将AI动作捕捉、云端模仿学习与多模态编排能力融合,面向普通用户开放人形机器人内容创作功能。


灵创平台界面截图

灵创平台操作较为简便,无需编程基础与专业设备,用户只需上传一段人类动作视频,即可通过平台实现从真人表演到机器人精准复刻的端到端转化。据姜青松介绍,智元目前已有专注动作开发的灵创平台,后续还将推出聚焦情绪价值塑造的灵心平台,其中,灵创主打机器人身体动作实现,灵心则侧重赋予机器人情绪表达能力。

通过灵创平台做出动作的机器人

飞阔科技将基于这两个平台为盟友提供内容支持,李可为透露:“我们会研发当下最热门的舞蹈包、技能包,优先开放给联盟成员,甚至将这些动作整合成完整的舞台节目,赋予租赁服务更高的内容溢价。”

这种平台化的布局,不仅为联盟成员提供了内容支撑,更旨在解决租赁市场长期存在的内容同质化问题。

目前,大多数机器人租赁服务仍停留在“挥手、走路”的初级阶段,用户新鲜感消退后需求必然下滑。

而智元则相信,灵创平台或许能通过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大量UGC内容,形成“内容-需求-创作”的良性循环。

姜青松乐观预测:“未来可能租赁的不只是机器人(本体),还有完整的舞台剧、互动节目,这才是市场的真正潜力所在。”

除了在文娱场景中的升级,他还提到,大众对这类终端的使用诉求会更灵活,目前机器人租赁多集中在文娱表演场景,但未来家庭场景的租赁需求将逐渐兴起,即便租赁成本很高,用户也能通过“今天租这款、明天换那款”的方式获得丰富体验。

事实上,随着机器人种类增多、功能持续丰富,租赁需求还将延伸到工厂等更多场景,市场前景将逐步打开。

从行业趋势来看,近期多款新发布的机器人已引入订阅模式,这种月付形式本质上与租赁相近,未来在具身智能行业,“可买可租”将成为普遍商业需求,整个租赁市场的规模潜力十分可观。

在市场前景备受期待的同时,机器人市场的价格动态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期,多款相对低价的机器人产品陆续发布。此前,宇树科技和EngineAI分别推出售价约5900美元和5500美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换算为人民币均在五万元以下;松延动力近期也发布了一款售价9998元的人形机器人“小布米(bumi)”。


小布米相关介绍

一时间“机器人进入白菜价时代”的说法广泛流传。

但在姜青松看来,这种价格狂欢背后存在认知误区。

“现在市场已形成清晰的价格档位:1米以下机器人售价在10万以下,1.3米左右保持在10-30万,1.7米以上仍在30-50万。”具体来看,价格差异对应功能分层:小机器人更多承担情绪陪伴功能,动手能力有限;而要实现工厂作业、家庭服务等复杂场景,必须突破操作智能瓶颈,这部分成本并未真正下降。

“我们所看到的低价产品,本质是功能简化的结果,不是行业整体成本的下降。”

当然,价格战对租赁市场的影响也并非单向冲击。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低价的机器人产品能培养用户认知,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机器人的功能。

这种功能分层带来的价格分层,也影响到了租赁市场的场景布局。

据介绍,目前智元的租赁业务主要聚焦文娱表演、导览等操作要求较低的场景,工厂、家庭等核心场景仍处于储备阶段。

姜青松坦言:“中小企业有波峰波谷的生产需求,租赁机器人是理想解决方案,但前提是操作智能足够成熟,这还需要时间。”

除了场景布局的考量,在服务客户的维度上,机器人租赁业务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姜青松表示,现有机器人业务落地更多集中在ToB服务领域,这一布局也契合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行业在发展初期,必然要经历‘被看到-喜欢使用(认知接受)-实际使用’的过程。

过去,让机器人实现多元功能或丰富情绪表达属于门槛较高的专业工作,需自行编写代码、训练模型才能落地使用,而多数客户和租赁商缺乏这类技术实力,不得不寻找专业合作伙伴支持,不仅成本偏高,整体效率也较低。

未来机器人的表演形式会愈发多样,很多需求往往较为仓促,现有模式难以满足这类灵活诉求。此时,租赁服务的模式就提供了一条解决路径。

从行业视角看,智元入局租赁赛道的动作,本质上也展现了其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对机器人终端市场趋势的判断。

姜青松坚信:“机器人将是继手机、汽车之后的最大终端市场,而租赁会成为主流商业需求之一。”

不过,要将这一判断转化为现实,行业还需要跨越重重门槛。

首先是技术发展,操作智能的突破将直接决定工厂、家庭等核心场景的打开速度;其次是成本控制,只有当复杂功能机器人的成本真正下降,租赁市场才能迎来爆发;最后是生态成熟度,需要更多玩家加入,形成从内容创作到服务落地的完整产业链。

对于智元而言,租赁联盟还只是第一步。

“2026年将会是机器人认知普及的元年。”李可为在谈话中提出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行业期望。如果消费者开始以实用为标准,租赁服务也从单纯表演场景延伸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人租赁市场才算真正迎来春天。

在机器人产业这个万亿赛道上,租赁或许不是最终的终点,但可能是通往未来的道路之一,而智元牵头建立的租赁联盟,其实际价值或许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