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陈佩斯与机器人“琴唱合鸣”背后 藏着怎样的创新生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07 08:09:06

环球网

“石头、剪子、布!”在新浪新闻·探索大会的“2052未来生活Space”现场,著名演员陈佩斯父子正和一台名叫“灵宝”的机器人猜拳。赢了还能收到机器人亲手递来的盲盒。陈大愚让“琴宝”机器人为父亲弹奏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陈佩斯听得兴起,跟着节奏演唱,这一幕人机协同的戏码,不禁令围观群众拍手叫好。



现场参与互动的机器人都来自海淀,它们没有站在展台上被围观,而是融入人群,成为体验的一部分。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参数与代码,而有了温度、节奏,甚至“人情味”。

看到机器人的精彩表现,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海淀?为什么这些看似遥远的AI与机器人技术,能在这里如此自然地走进生活?答案不在某一家公司,也不在某一项技术突破,而在于一个区域如何系统性地构建起“让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的完整生态。

不做“技术孤岛”,做“生活接口” AI产业化之路

过去十年,人工智能经历了从算法竞赛到产业落地的艰难转身。不少地方热衷于建算力中心、拉大模型、搞发布会,却始终难以跨越“最后一公里”——技术无法真正嵌入真实场景,用户感知不到价值,企业也难以为继。

海淀的路径截然不同。它没有把AI当作孤立的技术项目,而是从一开始就将其视为一种“基础设施”,像水、电、煤一样,需要全链条支撑:从底层算力、数据供给,到人才培育、场景开放,再到资本支持与制度保障。


算力是AI的“燃料”。海淀已率先建成北京最大单体智算集群,并推动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建设。这意味着,本地企业无需自建昂贵的训练设施,就能获得稳定、高效的算力支持。活动现场那些反应灵敏的机器人,背后正是运行在这样的算力底座之上。

数据是AI的“粮食”。海淀推动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平台落地,建设高端数据标注示范基地,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没有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再强的算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但仅有技术和资源还不够。AI要真正“活”起来,必须进入真实场景,在用户反馈中不断迭代。海淀深谙此道。它不是等企业“找场景”,而是主动“造场景”——打造“AI+教育”“AI+法律”“AI+医药”三大国家级示范应用基地,推动具身智能在商业、教育、文旅等领域落地。连“未来生活Space”本身,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微型生活场景闭环:服务、娱乐、情感交互一应俱全。

这种“场景驱动”的逻辑,让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互动、可反馈的生活伙伴。猜拳游戏看似简单,实则串联起“视觉识别—决策判断—运动控制”的完整智能链条。正是在这样高频、低风险的互动中,技术得以快速验证、优化、成熟。

正如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在《前线》杂志2025年第7期署名文章中所指出:“场景应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生命线。”海淀的实践,正是对这一判断最生动的注解。

人才不是“招”来的,是“长”出来的

技术可以引进,生态可以搭建,但真正决定一个区域创新高度的,是人才密度与代际传承。海淀聚集了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全市8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在此扎根。但这只是表象。更深层的优势在于,海淀构建了一套从“少年启蒙”到“产业领军”的全周期人才培育体系。这里不仅有5所高校获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还成立了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程”。如此意味着,AI人才不是等到大学才开始培养,而是从小学、中学就埋下种子。


活动现场亮相的四家机器人企业——中科慧灵、银河通用、灵心巧手、星动纪元,核心团队几乎全部源自驻区高校。他们熟悉技术,也理解产业;既有学术视野,也有工程能力。“本地生长”的创业团队,天然具备与区域生态的高耦合度,更容易获得资源、融入网络、快速迭代。

更重要的是,海淀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弹性算力、开放数据集、租金减免等支持,并通过“人工智能人才特区20条”等政策,为核心骨干人才提供突破百万元的年薪激励。人才不是被“挖”来的,而是在这片土壤里自然“长”出来的,这才是AI产业与海淀深度耦合、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产业不是“堆”出来的,是“链”起来的

截至2025年,海淀已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机器人企业16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数字背后,是一条清晰的产业链逻辑。

海淀没有盲目追求企业数量,而是围绕“大脑(算法与模型)、小脑(控制与决策)、本体(机械结构与执行)”三大核心环节,系统布局。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聚焦“研发-测试-应用-市场”全链条;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则打造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创新孵化一体化平台;AI数字能源产业园则探索AI与能源的深度融合。

“链式招商”与“生态培育”并重的策略,使得企业之间不再是孤立竞争,而是形成协同网络。一家做视觉识别的公司,可以快速对接做运动控制的伙伴;一家开发大模型的企业,能直接在本地找到硬件载体进行验证。创新效率因此大幅提升。同时,海淀通过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200亿元规模的科技成长基金,则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形成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资本磁场”。

张革在文章中强调:“海淀区坚持抢占前沿布局、整合资源优势、强化人才支撑、打造资本‘磁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这一战略,已在产业实践中结出硕果。

未来已来:海淀的AI与机器人将走向何方?

如果说过去十年,海淀完成了AI从“技术突破”到“场景验证”的跨越,那么未来十年,它将迈向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引领。

首先,具身智能将成为核心方向。具身智能强调“身体+智能”的统一,让机器人不仅能“思考”,还能“行动”并与环境互动。海淀已前瞻性布局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并建设多场景测试场,加速技术落地。

其次,AI将从“工具”进化为“伙伴”。未来的机器人不再只是执行指令的机器,而是具备一定理解力、共情力和适应力的智能体。它们会出现在医院、学校、商场、家庭,成为人类生活的延伸。

最后,海淀的目标不仅是产业聚集,更是标准制定与生态输出。通过打造全球青年AI人才栖息地、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海淀有望成为全球AI创新规则的重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张革在文章结尾写道:“未来已来,而通往未来的路,正从海淀出发。”

结语:未来不在远方,就在海淀的日常里

当全国还在讨论“AI如何落地”时,海淀的机器人已经能和你猜拳、为你弹琴伴奏、给你送献花。其背后,不是某一项技术的胜利,而是一个区域创新生态的胜利。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革命,从来不是靠单点突破,而是靠系统协同;不是靠口号驱动,而是靠场景验证;不是靠短期投入,而是靠长期耕耘。

未来已来,而通往未来的路,正从海淀出发——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一场人与机器人的游戏中,在每一次精准的抓取、每一次流畅的弹奏、每一次温暖的互动中,悄然铺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