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马斯克“万亿讨薪”成功,黄仁勋为什么不跟上?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字母榜 时间:2025-11-07 14:07:10

就在刚刚,2025年特斯拉股东大会如期在美国奥斯汀举办,身穿黑色特斯拉夹克的马斯克站在台上,丝毫不掩饰喜悦——“万亿薪酬方案”被投票通过了。

在此之前,马斯克、特斯拉董事会、机构股东、散户等各方中,支持派与反对派摩擦激烈。表面上是天价薪酬的争取之战,实际上是马斯克对特斯拉控制权的保卫战。

反对派的担忧情有可原,“万亿薪酬”是史上最激进的CEO薪酬计划,他们没有其他案例可以参考。

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什么其他的科技公司CEO不搞“万亿薪酬”计划?

而这其中,又属英伟达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最为刺眼——他在英伟达的持股比例只有3%,以至于英伟达已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他的个人财富(主要由股票价值决定)只在全球排第八。

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黄仁勋为什么不跟上?

“恭喜你不用再白干活了。”

一位提问者对台上的马斯克道喜,后者哈哈大笑,观众席爆发掌声。

这是属于马斯克的一场胜利,在这次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股东就针对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投票,最终以75%的支持率,这项方案被通过。

这是一份时间跨度十年的“业绩对赌”协议,制定了12层目标,约占特斯拉总股本12%的限制性股票将随着目标的层层实现而分12批解锁。

每一层目标都包含市值和运营两项,如市值目标从2万亿开始,5000亿为一个阶梯累加,运营目标则包含交付2000万辆汽车、FSD活跃订阅用户达1000万、交付100万台机器人、100万辆Robotaxi投入商业运营等等。

最终章是8.5万亿美元的市值,和年度调整后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最终要达到4000亿美元(连续四个季度维持才算),以及特斯拉CEO继任计划提交。

同样都是“天价薪酬方案”通过与否的投票,这次与2018年“550亿薪酬方案”的气氛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彼时特斯拉面临生存危机,“破产”猜测四起,马斯克提出的史上最激进薪酬计划被当作天方夜谭。那份薪酬方案的终极目标,是特斯拉达到6500亿美元的市值,这相当于在当时6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基础上膨胀10倍。

在特殊的背景下,“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激进方案也是马斯克在给特斯拉内外打强心剂,即他有信心带领特斯拉不仅走出地狱,还实现巨大的增长。

但那份薪酬方案被特拉华州的一位法官推翻,后又经历特斯拉方面上诉、法官维持原判等,一直到现在官司还没完全打完。

漫长的七年时间里,特斯拉已经市值突破万亿。新的薪酬方案诞生了,比之前的更激进,推进的方式也更激烈,它直指马斯克的一项核心诉求——控制权。

马斯克目前在特斯拉的持股比例是13%(不计受限股),如果最终实现所有目标、马斯克的持股比例有望突破25%。

这个数字并非巧合,“25%”正是马斯克认为的控制权“安全线”,他认为这个比例足以让他在特斯拉有足够的影响力。

在第三财季的电话会议上,他把话也说得很直白:

“我对于自己在特斯拉拥有多少投票权的根本担忧在于:如果我真的去打造一支庞大的机器人军队,未来是否可能被突然罢免?

这才是我最大的顾虑。这个所谓的‘薪酬’计划,本质上正是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它被称为薪酬,但实际上我并不会去花掉这些钱。”

为了“万亿薪酬方案”,马斯克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一再强调自己在乎的不是钱,而是特斯拉的未来乃至“人类文明的未来”,而且还不断在社交平台“拉票”。

一个专门的拉票网站诞生,就叫“投票特斯拉”,特斯拉也罕见地投放数字广告,打出“特斯拉的未来掌握在你手中”,对散户手中的票也丝毫不敢放松。

甚至,马斯克发出威胁称如果“万亿薪酬方案”不通过,他就会离开特斯拉。

激进的控制权保卫战也引发了更为激烈的争议,围绕着“万亿薪酬”,有特斯拉董事会主席公开支持,呼吁大家保住马斯克,也有第七大机构股东明确表示反对(也确实投了否决票)。而散户则吵得不可开交,有的支持马斯克,有的则认为马斯克在“绑架”特斯拉。

随着刚刚过去的特斯拉股东大会,马斯克的控制权保卫战也暂时获得了胜利。

“万亿薪酬方案”到底还是通过了,马斯克仍旧会带领特斯拉前进,新篇章的终极目标是8.5万亿市值。

反对派的担忧也情有可原,毕竟在当年那份“550亿美元天价薪酬”提出之前,从未有如此激进的薪酬方案。这是一场豪赌,不仅对于马斯克来说是,对于整个特斯拉来说更是。

股东几乎是被架在了火上烤——要么选择相信马斯克,那么就要助他达成“绝对控制权”,特斯拉的未来由他说了算。要么选择不相信马斯克,那么特斯拉将立刻经历巨大的震荡,正如摩根士丹利在股东大会前发出的预警:如果薪酬方案不通过,可能引发特斯拉股票抛售,股价恐怕会下跌10%。

他们没有可以参照的案例,反例倒是有很多。

在一众硅谷科技公司中,最刺眼的反例当属英伟达与黄仁勋。

英伟达上个月底成为世界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的公司,这相当于德国和日本的GDP总和,相当吓人,直接创下世界纪录。目前虽然有丢丢回落,英伟达还是以4.83万亿美元市值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但是论个人财富,黄仁勋距离马斯克可差得远了。

根据《福布斯》世界亿万富豪实时排行榜的最新数据,马斯克以4914亿美元位居榜首,前五名还包括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他们的个人财富均超过2000亿美元。

而黄仁勋,则以1633亿美元的个人财富,仅仅位居第八位。

究其原因,马斯克和黄仁勋的主要个人财富来源,都是手下公司的股票,而黄仁勋的持股比例实在是低。

马斯克目前持有特斯拉13%的普通股,在SpaceX的持股比例则有42%,在xAI的持股比例则更高。

而黄仁勋在英伟达的持股比例,只有仅仅3%。这个比例别说马斯克了,也远远低于其他“同行”。比如埃里森持有甲骨文约40%的股份,扎克伯格持有meta约13%的股份。

黄仁勋的薪酬也完全没有这么“野”。2025财年黄仁勋从英伟达领的“工资”只有4990万美元,这里面有150万基础工资,股票奖励3880万美元,还有其他福利350万美元。

而且这其中的150万基础工资,是英伟达十年来头一次给黄仁勋涨薪

从控制权的角度看,3%的持股比例是否足够?

黄仁勋是英伟达最大的个人股东,但是如果算上机构股东,他的持股比例只能排到第五。英伟达最大的机构股东先锋集团,持股比例高达8.73%,是黄仁勋的两倍不止。

而马斯克不仅是特斯拉的最大个人股东,即便是算上机构股东,他的持股比例也早已是遥遥领先。在特斯拉的机构股东中,持股比例最大的也是先锋集团,其手握的特斯拉股权不过是马斯克的一半。

英伟达已经是全球市值第一的巨头,黄仁勋为什么不跟进“万亿薪酬”方案?

换句话说,黄仁勋为什么还不搞“控制权保卫战”?是马斯克太焦虑,还是黄仁勋太“佛”?

二者都是企业的创始人兼CEO,且都对企业有不可估量的贡献,对外,也都是企业的“门面”和“代言人”。

黄仁勋只拥有英伟达3%的持股比例,显然不是因为他之于英伟达没有马斯克之于特斯拉重要。这背后,是二人的创业经历、企业治理思路以及企业的发展阶段的巨大差异。

其实英伟达1993年成立,一直到1999年上市前,黄仁勋持股比例有12.8%。

如果按照这个持股比例和当今的英伟达股价计算,黄仁勋光这一项就会有5000亿美元,如今的全球首富,恐怕就不是马斯克了。

但是在上市之后,黄仁勋在英伟达的持股比例是一降再降。

文件显示,他的持股比例在1999年英伟达上市后很快降至9.9%,2003年降至7.1%,2010年又再降,到4.4%,之后从2020年到今年夏季一直稳定在3.5%至4%之间。

《商业内幕》指出,黄仁勋的持股比例下降了超过三分之二,主要原因是英伟达发行了大量股票以向员工提供股权激励。

比如英伟达报告称,截至7月27日其未实现的股票期权激励金额高达14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预计将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确认。

其实很多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会以股票或股票期权的形式奖励员工,以此激励他们提升公司及其股票的价值,同时防止他们跳槽到竞争对手。

这是一种无需花费现金就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只不过黄仁勋“让”得比较多。

换句话说,黄仁勋如今和同行相比低得可怜的持股比例,很大一部分都拿去“宠”员工了

在今年身价突破千亿之后,黄仁勋曾经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自豪地表示,他的管理团队中诞生的亿万富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CEO手下诞生的都多。

他说:“我至今仍在审核每个人的薪酬。我仔细审核了所有42000名员工,而且每次都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支出。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善待员工,其他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一个想要绝对控制权,一个讲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能简单地归因为谁更高尚。

一方面,不同的过往也决定了不同的思路。

马斯克早年在PayPal也好,在OpenAI也罢,都曾经历过“控制权”的失手,那些故事桩桩件件,被外界所津津乐道。各种苦涩,他不想再尝分毫。

而英伟达就是黄仁勋的首次创业,他并没有马斯克那般“十年怕井绳”的焦虑。退一步讲,多年来黄仁勋的行事风格巧妙地在高调与低调之间达成平衡,张扬但不跋扈,激进但不好斗,他本人并非争议人物。

马斯克屁股后面动不动就有股东蹦出来高喊特斯拉需要新CEO,黄仁勋没有这样的烦恼。

另一方面,特斯拉和英伟达所处的发展阶段完全不同。

特斯拉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在研发新车型、大搞Robotaxi之外,马斯克一再强调AI和机器人业务的重要性。这次的股东大会中,舞台上就有几个擎天柱机器人始终立在两边,这既是马斯克再一次借机对外的展示,也是马斯克在对内表明发展机器人等创新业务的决心。

而转变,势必会带来摩擦。因此,马斯克也反复提到,他担心在他创办机器人军团的路上,会被特斯拉罢免。也因此,他才会发出威胁,声称如果“万亿薪酬”不通过,他会另起炉灶搞这些新业务,而不是在特斯拉。

英伟达则完全不同。这家因人工智能实现“阶级跨越”的新晋巨头,仍旧在既定线路上狂奔。人工智能仍然是那个核心。

当特斯拉即将举行股东大会、马斯克大搞“万亿薪酬”的时候,黄仁勋则在参加《金融时报》举办的峰会,并提出“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此话背后的动机,也是敲打美国的监管方,提醒其企图通过限制英伟达高端芯片出口来限制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做法,恐怕会起反效果。

近几个月,英伟达还频频出手,和甲骨文、OpenAI等都达成了大宗合作,联手将人工智能的蛋糕做得更大。

对抗外部风险、提高英伟达产品的覆盖范围、巩固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这才是黄仁勋当下的重中之重,而非对内的控制权。

黄仁勋现阶段不会想要也不需要“万亿薪酬”,去巩固对内的控制权。

最近,华尔街集体唱高英伟达,根据美国投行Loop Capital Markets上调的英伟达目标股价,他们认为其市值有望超过8.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和马斯克“万亿薪酬”终极目标的特斯拉市值巧合地一致。

但英伟达继续高歌猛进的反面,是“人工智能泡沫论”的发酵。尤其是英伟达与OpenAI、甲骨文之间满是利益交换的“内循环”交易,更让外界质疑科技公司们正在联手吹大泡沫。

“共赢”的背面也许是“共输”,如果英伟达的楼塌了,黄仁勋失去的又会是什么?

究竟是马斯克太焦虑,还是黄仁勋太“佛”,还要打一个问号。

标签: 马斯克 薪酬 黄仁勋 股票 方案 人工智能 企业 控制权 市值 股东 个人 公司 机器人 财富 股东大会 目标 世界 机构 比例 拉票 创始人 科技 财季 阵痛期 期权 员工 全球 业务 保卫战 外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