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进步不仅是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的攻坚克难,更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认知更新”
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亮相,并展示了猫步般轻盈的步态。随后,有不少网友质疑,称“感觉是个真人在努力扮演机器人”。
据报道,11月6日晚,小鹏就“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是否内藏真人”等质疑再次回应,并在机器人IRON通电运行状态下,现场剪开其腿部覆盖件,公开展示内部的机械结构。“总有人不相信这个世界变化如此快,今天早上我们机器人团队强迫我拍个一镜到底无剪辑的视频,回应一下这个质疑,希望大家辨别真假。”何小鹏回应称。
![]()
其实站在行业视角来看,这起风波与其说是一次对特定产品的技术质疑,不如说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隐喻,精准地折射出当下公众面对科技指数级进步时的复杂心态。
何小鹏“总有人不相信这个世界变化如此快”的感慨,点出了一个核心事实:当技术的迭代速度超越了大众的心理预期,怀疑便会成为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
这种怀疑可能未必出于恶意,更多是源于一种认知上的失调——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与我们头脑中“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陈旧观念发生了冲突。人们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由人扮演的精巧骗局,也不愿轻易接受一个颠覆性的事实,那就是——机器真的越来越像人了。
今年以来,全球机器人产业,特别是具身智能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爆发。从OpenAI投资的Figure 01,到特斯拉的Optimus,再到众多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我们几乎每周都能看到机器人能力的新突破。
它们不再是过去那种在固定程序下重复劳作的机械臂,而是开始在AI模型的驱动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自主学习、环境感知和灵活操控能力。但与此同时,这种“轻盈”和“拟真”,恰恰触碰到了人们的“恐怖谷”边缘——它太像真的了,以至于让人感觉到“不太真实”。
而恰恰是这种“不真实感”,发出了具身智能已经来到“奇点时刻”的明确信号。所谓奇点,就是事物发展超越了某个临界点,开始呈现出爆炸性增长。在AI领域,大语言模型的能力涌现已经让我们体验过一次,而现在,这场风暴正从数字世界席卷到物理世界。
小鹏机器人遭遇的“真人扮演”质疑,实质上是人们对科技发展速度的一种“认知时差”。这种时差在历史上曾反复出现。当第一辆火车被发明时,有人担心高速运动会使人的内脏破裂;当飞机第一次飞上蓝天时,更多的人认为这不过是痴人说梦。如今,我们面对一个能走猫步的机器人,这种似曾相识的怀疑论便再次上演。
面对已经到来的具身智能浪潮,我们最需要的是多一点耐心和开放的心态。这种耐心,不是盲目地乐观或全盘接受,而是一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观察和适应。
技术的进步不仅是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的攻坚克难,更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认知更新”。我们不仅需要开发新技术,还需要向公众“科普”这种新技术为何可能,以及它将如何到来。
具身智能的奇点已经降临,这不是一个是否相信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面对的问题。与其固守着“不可能”的旧地图,不如怀着好奇心和审慎的态度,去迎接这个正在变得“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毕竟,不相信世界变了,并不能阻止世界变化的脚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陈白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