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科学界传来消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DNA之父”詹姆斯·D·沃森博士于当地时间11月6日在纽约长岛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97岁。
![]()
▲沃森访问成都时和川大学子互动(四川大学官网)
据报道,沃森的儿子邓肯确认了这一消息,称沃森在因感染接受治疗后,于本周被转移至临终关怀中心。
1953年,年仅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仅1000余字的论文,解开了人类遗传学的秘密——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大科学发现”。此项工作让沃森博士与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沃森和克里克两人的模型构建,关键是获得了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莫里斯·威尔金斯的X射线图像,这成为了沃森解开分子结构的线索。遗憾的是,富兰克林1958年因卵巢癌去世,年仅37岁。由于诺贝尔奖不追授给已故人士,她未能与其他三人一起获得1962年的诺奖荣誉。
沃森的讣告指出,他还领导了雄心勃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并长期担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负责人,将一个相对较小的机构转变为世界主要的微生物学中心之一。沃森的私生活相对低调。他于1968年与伊丽莎白·刘易斯结婚,妻子及两个儿子鲁弗斯和邓肯尚在世。
沃森晚年曾多次访问中国,到访北京、成都、深圳多地。2017年,沃森开启了他的第四次中国访问之行。沃森在访问北京时表示,他当时最大也是唯一的科学兴趣是治愈癌症。时任乐土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的傅新元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沃森“押上晚年信誉”,“把他最后几年的科学信誉放到中国来,和中国的发展一道前行”。
2017年4月,沃森访问成都,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发表了题为“科学、合作、人生”的主旨演讲,并受聘为四川大学名誉教授。在川大的演讲中,沃森博士分享了他的科研经验,他认为“阅读是学习知识进行创新的基础”,并称“书本比人更有趣”。
![]()
▲近90岁的沃森在川大教室白板上画上了经典的DNA双螺旋示意图,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四川大学官网)
在与川大学子的互动中,沃森博士给出了许多直率的建议,他强调要“多与比自己聪明的人打交道”。当有同学问到“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时,沃森风趣地回答:“不要自私。”他解释说,科学家一定要学会协作,尊重别人的智慧和成果,承认别人的贡献。
在深圳,沃森访问南方科技大学、做客南科大讲堂时告诉学子们,要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方向。“大概十年前我出了一个自传,书里面描述了我所受的教育以及我的一些理念,其实最重要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有目标,人要有目标,做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只做普通的事情,否则你是不可能成为特殊之人的。”他说,“我想说的是,要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方向,不一定要按照别人想的去做。”
沃森希望能在中国打造一个“生命科学界的亚投行”,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基因组和生命健康大数据的癌症精准医疗。沃森表示,远赴中国的部分原因是他觉得“在美国,癌症几乎成为了摇钱树”,而“中国正在上升,是研究癌症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癌症治疗更加便宜”。
沃森曾说:“中国可能就是未来,所以我想看看。”
红星新闻记者 邓纾怡
编辑 许媛
审核 任志江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