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诺奖得主上大开讲!揭秘“缺氧诱导因子”与生命健康前沿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08 18:12:50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25年11月7日上午,享有国际盛誉的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格雷格·l·塞门扎(gregg l. semenza)教授到访上海大学,并作了题为《缺氧诱导因子在生理学与医学中的应用》(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in physiology and medicine)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上海大学医学院、上海大学细胞治疗创新研究院主办,吸引了校内外百余位师生及科研人员到场,学术氛围热烈。

诺奖智慧,启迪前沿

一场数十载的科学求索之旅


上午9时许,“大师讲坛”系列学术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代表学校向塞门扎教授致以诚挚欢迎并赠送纪念品。医学院副院长陈亮简要介绍了塞门扎教授的学术历程及其在低氧诱导因子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

在主题演讲中,塞门扎教授系统阐述了缺氧诱导因子(hif)作为细胞感知与适应氧气变化的核心机制,及其在生理稳态与重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他重点揭示了hif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癌症治疗中的前沿突破:一方面,其团队创新的hif-1α基因疗法与细胞联合策略,成功逆转了衰老导致的血管再生障碍,为重症肢体缺血患者带来了希望;另一方面,他们开创性研发的口服双靶点hif-1/2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超越现有方案的强效抗肿瘤能力,并能克服肿瘤对免疫疗法的耐药性,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靶向hif通路正从基础科学迈向疾病治疗的全新阶段。


互动交流,激荡思维

师生踊跃提问

主题演讲后的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自由提问环节中,在场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踊跃参与,就hif研究的未来方向、转化医学面临的挑战以及科研生涯规划等问题向塞门扎教授请教。塞门扎教授耐心细致、富有启发性的回答,让与会者感受到了科学巨匠的智慧与风范,现场掌声不断。

面对青年学者普遍存在的职业发展与科研压力困惑,塞门扎教授结合亲身经历真切地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当下青年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与我们当年的科研环境已大不相同,整体科研与职业生态的复杂性远超以往。在研究生阶段,我也经历了多次失败,最终才走向成功——而这恰恰是科学的本质。

我对科研的驱动力始终源于内心的兴趣与热爱。人一生中与工作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家人,若终日从事毫无热情的事业,生命将成为一种消耗;而能投身所爱,本身就是根本的满足。于我而言,科研是梦想中的职业,我深感幸运。我的首要关注点从不是追求顶级期刊,而是恪守科研工作的核心:完成扎实的研究,清晰地呈现成果,推动领域发展,并毫不犹豫地迈向下一次探索。我至今记得在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第一个项目时,我的导师常说‘在寻觅中再求索(search and research)’。科研罕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真正的突破源于无数次坚持与积累。当我们最终凝练心血写成论文,回望来路,那种目睹自身成长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推动合作,提升影响

上海大学对接国际学术前沿

讲座为师生提供了与国际顶尖科学家深度交流的宝贵机会,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创新热情。此次高水平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在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深化国际合作积累了有益经验,为未来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gregg l. semenza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因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变化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而享誉全球,其所发现的缺氧诱导因子(hif)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里程碑,为理解并治疗贫血、癌症等多种疾病开辟了新途径。

semenza教授拥有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与医学博士学位。他长期致力于氧稳态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因与干细胞疗法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hif-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策略。他在该领域发表了超过250篇研究论文,成果被全球同行广泛引用。semenza教授曾荣获多项国际重要奖项,包括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等,并于2019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医学院

责编:周婷南

上观号作者:上海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