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实现这一愿景,离不开ai(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提质增效?近日,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城市未来”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从跨学科视角展开了研讨。
赋能城市体验、激活城市空间
今年8月,上海复兴岛变身“痛岛”,吸引了大量青年参与互动。此前,作为上海“量子城市”建设的创新实验场,这个小岛就与“量子科技”“时空治理”等前沿名词相关联。这些实践表明,ai不仅正在重构人与城市的相处之道,也为激活城市想象带来无限可能。
“当代城市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一个集信息生产、传播与交互于一体的动态媒介系统。ai的到来,使得‘万物皆媒’正在成为现实。”在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看来,这种重塑的核心在于ai能够强化城市系统、赋能城市体验、激活城市空间,ai深度嵌入了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创造出虚实同步的沉浸式场景,用新的传播形式赋能城市空间生产。
“正因为‘无知’,才需要‘智慧’”
ai正在深度赋能城市治理决策。当决策者无法洞悉街头巷尾的每一个细节时,ai的知识库、数据分析和态势感知能力,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
“正因为‘无知’,才需要‘智慧’。”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志明以12345政务热线工作为例,探讨了ai对城市治理的赋能。他认为,未来的城市治理,应推动“大循环”的战略统筹能力与“小循环”的敏捷执行能力深度融合。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这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对此,ai将带来怎样新的可能性?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认为,ai极大地提升了两种核心能力:一是认识城市生命体规律的能力;二是更好建构城市的能力。作为“建构场”,ai既是提高空间决策效率的“决策厅”,通过对城市数据的监控和分析,更好把握城市的发展状态;也是推动城市基因与表型重塑的“进化器”,通过对各项政策措施的模拟和推演,助力创新制度与机制设计,推动城市进化。
超越“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的对立
然而,ai与政策制定之间仍然存在着天然的张力。“ai技术是快速迭代的‘快变量’,而政策则需要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慢变量’;ai算法追求效率,有‘黑箱效应’,而公共政策必须以公平、包容、透明等多元价值为导向。”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鸣浩点出了其中的关键。在他看来,如何调和“速度差”和“价值差”,是城市治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ai可以让城市更聪明,但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制度的设计和人的参与。”正如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虎沉所说,未来城市不仅仅要有算法的精度,更要有人的温度。这成为与会学者的共识。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顺进一步指出,ai时代,城市发展应超越“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的对立,走一条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真正实现“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紧密结合,构建包容、公平、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文汇报)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