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用数字技术叩响千年文明 文化遗产如何在数字化赋能中“活”起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09 16:12:20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当AI技术实现文物的“数字重生”,用VR“亲临”考古发掘现场,高清数字技术得以“透视”文物细节,足不出户欣赏“活”起来的石窟艺术……如今,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和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人们能想象到的数字化手段,还能如何被运用到文物保护和利用之中?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持续进行。在当日上午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分论坛”中,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登台,分享了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数字化之路。“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和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我们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利用,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他这样说道。

放眼四川这片广阔的土地,无数如明珠般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遍布其中。当数字技术以其强大的记录、存储、分析和传播再现能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变革,四川是如何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利用的?将目光投向蜀地上的考古现场、文物修复室、博物馆展厅中,古老的文化遗产正将这段故事缓缓诉说。



“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国宝全球巡展(纽约站)”展览 图据四川省文物局

从文物修复到测量病害

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深秋时节,室外的寒风萧瑟,但走进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厅中,人潮如织的景象日日重复,显现出这里经久不衰的人气。当观众透过玻璃展柜凝视造型独特的青铜器、璀璨耀眼的金器时,这些都得益于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工作的成果。如今,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中,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加入,让考古学家、文物修复师等考古文博领域的从业者如虎添翼。

“再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自从2019年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以来,数字化技术已全程伴随。譬如,在考古现场提取文物的过程中,运用3D打印技术,为大质量青铜文物穿上硅胶膜制作的“软猬甲”,让其在出土提取时免受损害,还能有效避免转移过程中对文物表面纹饰和装饰产生损伤。

同时,在考古现场之外的文物修复领域,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AI修复文物?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2024年7月亮相三星堆博物馆的展览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2号青铜神树,就在AI技术下实现了“数字重生”。


AI智能助力三星堆文物虚拟修复工作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据悉,三星堆二号青铜神树大部分的主构件,包括其底座和主树干,出土于二号祭祀坑。而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中,发现了二号青铜神树的残件,主要分布在三、七、八号祭祀坑。“对出土的30多件神树残件,进行了三维数据的采集。同时根据断裂口的部位,采用AI修复的方式来进行拼对。通过每个构件复原的方式,将二号青铜神树进行了完整地复原,再以视频的方式向游客观众展示。”展览开启时,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在现场这样介绍道。


数字化复原成果的2号青铜神 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将目光转移到博物馆以外的田野山林中,还有数量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在借助数字化守护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石窟寺资源的富集省份,四川石窟寺(摩崖造像)现存2134处,居全国第一。而“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经历千年风雨洗礼,乐山大佛又该如何被保护好、利用好呢?如今,通过运用激光扫描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乐山大佛高清三维模型,可以精准统计、测量病害状况。通过基础学习,用AI图像识别大模型,多模态标注多种病害类型,探索文物病害的自动化识别、病害发展趋势的自动化预测,指导预防性保护,让守护更科学、更高效,筑牢石窟寺摩崖造像保护的安全防线。

从触手可得到远播海外

技术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守护文化遗产,更推动它们“活”起来、“火”起来。藏于博物馆展柜中的珍宝,深埋岁月尘埃中的历史现场,雕刻于悬崖峭壁上的造像,都得以变得可感、可触、可亲近。

在三星堆博物馆不久前试运营的“天地回响——三星堆全景音画数字艺术剧场”中,观众手持数字火把晃动,即可召唤神鸟在直径20米巨型穹顶之上盘旋翱翔;陶罐、金面具、玉璋、青铜神树等珍贵文物,通过数字技术化作视觉奇观;跟随太阳神鸟的光影轨迹,感受古蜀先民太阳崇拜的深刻文化内涵……剧场以可看、可听、可交互的多元化呈现形式,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沉浸式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场景。


“天地回响——三星堆全景音画数字艺术剧场”运行 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其实,不止于三星堆,在四川省内的各大博物馆中,观众可以在全息投影、VR场景再现等数字化手段中“亲临”考古现场,或亲手“触摸”文物细节,回到久远的历史场景中。

而这些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场景,绝不止于博物馆中,它们可以让文博爱好者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四川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线的《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就运用了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亿像素超高清图像等技术手段,把全省重要石窟“一网打尽”。


《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中的乐山大佛 图据四川省文物局

据介绍,展览中的石窟数据达到了毫米级三维数据采集,利用无人机贴近光学扫描技术对广元皇泽寺、巴中南龛、安岳毗卢洞等核心石窟点位进行高精度扫描与建模,结合HDR(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还原了石窟的自然光线与色彩,展现其真实面貌。“用户可通过触摸屏、电脑、手机等设备,自由旋转、放大缩小模型,全方位浏览石窟细节,了解石窟内部结构与建造工艺,体验沉浸式的数字游览。”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现下,文化遗产数字化正成为跨越国界、联通文明的桥梁。而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古蜀文明也跨越千年的风尘,走出家门走向世界。运用裸眼3D、三维动画等数字技术,多媒体展项“重回古蜀”动态复原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历程和文物细节;戴上VR眼镜,即刻“穿越”到金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近距离体验文物出土的震撼……在科技手段的重构下,古蜀文明先后亮相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卡塔尔多哈、美国纽约等地区,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了解四川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数字技术赋能,让蜀地文物焕发时代生机,也为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