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十二年后的乌镇饭局:互联网大佬人手一张AI“王牌”

IP属地 中国·北京 北京商报 时间:2025-11-10 00:03:57


全文共2988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乌镇峰会虽然落下帷幕,但AI技术的演进之路才刚刚开始。

北京商报记者丨魏蔚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以下简称“乌镇峰会”)落下帷幕,恰逢“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从阿里云“超级人工智能”战略到腾讯“智能向善”实践,从快手提到的“效率推进器”到奇安信的“框数人链”思考等,科技大佬们围绕AI的伦理、安全与商业化展开激烈讨论,勾勒出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的变革路径。作为新玩家代表,杭州“六小龙”在乌镇同框,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破圈方法。大厂进行战略布局,新玩家尝试细分突破,AI正以多元路径渗透千行百业,开启数智时代的新篇章。

从基础设施到生态构建

在乌镇的AI盛宴中,科技巨头们纷纷亮出压箱底的战略布局。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开幕式上抛出一个重磅观点:AI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最终将实现“超级人工智能(ASI)”。这一论断不仅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更揭示了阿里在AI领域的宏大野心。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我国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吴泳铭认为,“AI对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的解放将超乎想象”。根据AI发展的进度,他对实现这个十年目标充满信心。面向这场智能化革命,阿里巴巴正在建设超大规模AI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打造超级AI云,以全栈技术积累向全球开发者提供领先的AI服务。

阿里巴巴已有具体实践,在Hugging face社区9月底公布的模型榜单中,通义夺冠并在前十名里占据了七席。目前,“通义千问”总共开源了300多个模型,涵盖全模态、全尺寸,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过17万个,位居全球第一。

截至10月中旬,阿里巴巴创建的AI开源社区“魔搭”拥有超过12万个开源模型、超过5500个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服务和调试工具,服务了2000多万用户。吴泳铭透露,在社区的AI开发者中,有超过20.74%来自50人以下小组织,独立开发者占比达到13.7%;社区“创空间”频道有将近2.3万个AI应用,覆盖超过20个行业,其中约95%的应用由个人开发者完成。

快手将目光投向了AI的产业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治理论坛”上,快手科技高级副总裁马宏彬分享了一个案例:可灵AI可使影视制作成本降低至传统方法的十分之一,制作时间缩短约60%。这一进展推动了影视产业生态的变革与创作逻辑的更新,成为产业效率革命的底层推进器。

效率提升的同时,AI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大厂们不可回避的挑战。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在乌镇峰会期间分享:“安全是AI的底线和红线,也是AI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他提出,AI创新必须管住“框、数、人、链”四个关键环节,核心方法是系统性、体系化地构建AI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体系。

从细分赛道到跨界融合

当科技巨头们在AI的主战场上激烈角逐时,一批新兴的创新企业正以独特的视角和突破性的技术,在细分赛道上悄然崛起。它们被称为“杭州六小龙”——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它们首次同台对话,分享了各自在AI领域的前沿探索。


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黄晓煌的一句话引发全场共鸣:“这十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觉得我们公司也跟很多互联网公司一样,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发展了很多用户,积累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十年过去,当年在硅谷不受重视的英伟达这类硬件公司,突然被万众瞩目,成为AI时代的主流。”

黄晓煌认为:“我们再回头看,中国互联网积累的用户和数据,成了AI时代数据积累的巨大‘燃料’,包括现在OpenAI这样的公司,也是基于互联网上大量的开放数据建立起来的。从互联网时代迈向AI时代是全球技术的浪潮,也是中国互联网的缩影。”

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诸多挑战。宇树科技创始人、CEO、CTO 王兴兴直言,“目前机器人领域最大的问题和挑战,还是整个具身智能的AI模型”。

他进一步说:“语言模型,它的模型结构,尤其是数据,是相对比较现成的。但在机器人领域,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模型结构和数据的规模都不太够。因为现在每个厂家的机器人都不太一样,用不同厂家的机器人采集不同的数据,数据也不同。并且,目前机器人工作的时候,对于触觉、视觉甚至摄像头应该装在手上、头上还是胸上,全球都没有统一的共识。”

针对这个挑战,王兴兴觉得:“具身智能本身的模型结构,以及如何采集数据、采集多少数据、怎么训练,或者怎么获得更好的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朱秋国则带来了一个幽默而引人深思的观点:“开个玩笑说,以前我们是做‘狗’的,今天终于可以做‘人’了!”他回顾道:“2006年前后,机器人领域有一个预言:到2050年要组建一支人形机器人队伍,打败世界冠军足球队。”

经过十年的努力,云深处科技已经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我们国内的四足机器人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能够适应非常复杂的地形。现在,机器人已经能够应用到很多场景中。我希望在未来,我们的四足机器狗能够到达陆地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重塑产业与社会

当大厂的战略布局遇上新玩家的创新突破,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在这场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们不禁要问:AI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又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十年前,我们的核心团队都在哈佛大学读书,很幸运,我们很早就看到了很多神奇的技术。比如,很多自闭症孩子无法说话,但通过神经调控能让他们开口;还有很多人因为压力大睡不着觉,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其很快入睡。”强脑科技创始人、CEO韩璧丞回忆,“现在,我们发现脑机接口领域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

群核科技的转型与产业发展相关。黄晓煌说:“我们公司从一开始立志成为互联网公司,到现在彻底转向空间智能公司;从用GPU(图形处理器)做互联网业务转向用GPU做空间智能业务,不光服务人类,还服务机器人。”

如何构建人与AI和谐共生的关系?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表示,一个负责任的答案是:AI应当是人类的智能副驾,而不是取代驾驶员的角色。AI的价值在于解放脑力、激发创造力,而不是削弱人的主体性。要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人机协同、和谐共生的智能社会,我们首先要坚持智能向善,其次要构建信任基石。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信息砖块”理论。他形容传统搜索引擎提供的是“一栋栋房子”式的文章单元,而AI则以“砖块”为基本单元,能直接组合出精准答案。

张朝阳提醒人们不可放弃独立思考和记忆的能力:“人脑与AI的思维机制存在本质差异,必须按照人脑的思考过程进行研究和推导,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脑中储存知识是深度思考的基础,过度依赖AI将阻碍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类未来如何与人工智能共生共融至关重要。对此,张朝阳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在基础科学研究上,AI在数据模拟方面的优势,能够弥补人脑处理信息量的局限,与人类的理解与灵感形成互补,推动科学探索进程。

乌镇峰会虽然落下帷幕,但AI技术的演进之路才刚刚开始。从这里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I将以更加成熟、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姿态,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惊喜和改变。而中国,正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和产业优势,在这场AI革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编辑丨王晓然

图 片丨视觉中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