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给公司的电脑装监控,居然能治好我的焦虑?

IP属地 中国·北京 差评XPIN 时间:2025-11-10 02:05:54


在上班的时候监控你的屏幕,还能分析你每天工作多久,摸鱼多久,甚至微信水了什么群,都看得清清楚楚。

世超前几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打工的。

听上去,有点像打工人噩梦,但这,其实是我自愿的。

这是因为前几天我在 GitHub 上闲逛时,发现了个叫 MineContext 的玩意。


这玩意的核心功能,是记录你整天使用电脑的历史,接着按时间轴展示出来,就跟你的浏览记录长得差不多。


当它记录到一定数量,你还可以新建一个文档,在里面跟它讨论每天的工作如何。比如我问他“我今天干啥了”,他能看出来,我啥也没做。


而且在首页上,它还会显示你今天的 ToDo 待办事项,可以自己添加,它也会通过AI分析。比如,它读到我昨天在写关于 AGI 的文档,今天就算出来,我要写 AGI 相关的文章。


听上去还真不赖,因为世超会是那种,下一秒就忘记自己要做什么的人。。

于是俺也去体验了几天,结果感受是,还真有点用处。世超有种把人生玩成RPG,每天交付任务,总结精彩集锦的感觉,效率上升不少,甚至有种莫名的爽感。。

体验方法也很简单,在Github上直接下载,点击这个链接就好:

https://github.com/volcengine/MineContext/

安装完后会提示你接入API,用来分析你的历史数据。


接下来咱要做的,就是当太阳升起之后,忘掉它。

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摸了一。。不对,工作了一天。晚上打开软件,它就自动生成了一份我这一天的复盘。


当我把鼠标移到对应的时间线上,还能清晰地看见我每分钟干的事。

不过好在,我一上午都在干正事,这工作记录一看,难道不是公司最认真的人?

结果刷到下一页。。。

不对,软件出bug了,怎么全是英雄联盟直播,我绝对没看一下午直播,也没跟同事讨论比赛。。。


咳,但其实这种事,也是可以避免的,在设置里,你可以选择让它捕获的窗口,比如微信聊天的共享还是建议关掉,毕竟咱也怕社死的事儿被传出去。


当然除了这个,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跟AI提问,问问它你今天的劳动成果。

比如我可以问它,我昨天上午干了啥,它能给我清晰地全部列出来,这叫工作留痕。


当然我还可以问它,我昨天下午干了啥,它能给我分析出当天比赛的战况,这叫教练复盘。


这么来看,这玩意还真有点“第二大脑”的意思。所有你随手干过但转头就忘的事儿,它都替你记着。

这还不算完。

其实它会一直在后台,默默分析你的行为,主动推送你阶段性的工作成果。


但说到这,大伙估计已经满脑袋冷汗了:“不是,这玩意出来之后,人还有隐私吗,让老板知道了,打工人还怎么活啊?”


别慌,哥们也怕死,所以我们带着问题,联系到了 MineContext 的开发者小咖老师。

首先他们的核心,就是隐私优先,数据100%存在本地。它甚至还支持本地模型,可以彻底物理断网运行。

其次,就算你用了云端的API,那也只是调用临时大脑来分析,AI并不会保存你的任何数据。

小咖老师说了:“这东西设计出来,就是单纯给人提供帮助的,绝对不会允许别人监视你。”

而且这玩意不仅开源,还开放了后台调试界面,非常公开透明。你只需要在浏览器输入这个地址 http://localhost:1733/,就可以进入后端,自由调节提示词,还可以调教出你喜欢的MineContext。


不过我用了几天下来,感觉这玩意还有点优化空间。

比如,我如果想拿这东西当工作记录,把我写代码的过程记住就好了,结果它把我刷视频、看直播的罪证也一五一十记下来了,哥们工作复盘的时候就非常出戏。。

更何况,很多人根本不喜欢被人盯着的感觉,就像上厕所时,旁边站了个人的压迫感。


所以我用这玩意,就纯锻炼心态的么?

其实不然。因为这玩意是开源的,非常自由。只要你有想法,它就有无数种打开方式。

我从小咖老师那得知,已经有很多用户开始整活了。“前两天就有个开发者,基于我们的开源框架,开发出了一款 MineContext Glass,也就是他可以用智能眼镜记录生活。”

这玩意的上限在哪,就取决于你的创意。

这段时间,我也逐渐找到了属于世超的用法。我现在上网时就很头疼,上完一天网,基本是被算法喂饱了,系统推啥我看啥,要干啥正事,也死活想不起来。

这时 MineContext ,就像个知心朋友一样,用第三视角来观察我的数字生活,让我短暂逃离算法的猛攻,用真实的记录,重新认识一下自己。

我相信很多人都忘记,自己最后一次关闭4399是什么时候了,也忘记了那个当年在网上无所不能的自己。


而且,MineContext 真正的独特之处,其实不是记录,而是“主动”。

市面上有很多宣称“第二大脑”的软件,但都得你往里喂东西,还得做数据管理。

但这玩意不一样,它会主动记录重点,主动猜你要干啥,然后主动提醒你,就像在试图唤醒你的热情。


如果AI还要我拿鞭子抽,和陀螺又有什么区别呢。

小咖老师说,现在它只是初级阶段,未来还可能让它主动干活。“因为我们觉得,单纯把任务写出来,像给人布置任务,这样不太好。我们的希望是,你可以提任务,它也会主动识别任务,然后根据这些任务,自己就在后台完成,然后给你送上来。你一看做得差不多了,简单修改一下,这个任务就完成了。”

这样一看,MineContext 的野心可能不是单纯当个助手,更像一个陪你进步的“伙伴”。

“助手,更像是你给他发号施令嘛,你会跟它说,帮我做点什么。但MineContext,会主动提供帮助,所以我们觉得,应该叫它‘伙伴’,因为它更加主动,灵活性也更强,你们也更加平等。”

关于 MineContext 起名的灵感,其实也是致敬了游戏《Minecraft》。

“Minecraft 的理念跟我们是很相近的,”小咖老师解释道,“挖掘各种各样的方块,然后把它组合起来,可以建造,可以合成。我们其实也是这样,通过挖掘你的上下文,然后用上下文来创造,这跟我的世界的建造模式是很类似的。”

就像 Minecraft 的作者把各种方块交给大家时,也没想到玩家能创造出那么精彩的世界。

这也是小咖老师提到的,MineContext 的未来愿景:希望你能用自己人生的上下文,拼接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撰文:不咕

编辑:江江&面线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MineContext,部分来源互联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