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周子荑)随着天气转凉,近日,一则“300元以下基本买不到真羽绒服”的话题突然引爆热搜,阅读量迅速突破5亿次,将羽绒服营销乱象问题再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估算,一件羽绒服,假设填充绒子含量90%的白鸭绒、填充量150克,羽绒原料成本约63元至83元,加上面辅材料和人工,核心成本约126元至248元,再算上其他成本,一件羽绒服的合理售价不太可能低于300元。
而在电商平台上,大量宣称为“羽绒服”产品的售价只有199元甚至更低。这些产品是真的“羽绒服”吗?
据了解,部分所谓的“羽绒服”可能是过时产品、库存产品,或者是充绒量低于100克或面辅材料基础款、儿童款等产品,还有很多产品则很可能是“飞丝+化纤”混合填充的非“羽绒服”。一些商家还打出“羽绒棉”“科技绒”“生态羽绒”等旗号,误导消费者。
“飞丝”“绒丝”到底是什么,和“绒子”有什么区别?据了解,“羽丝”“绒丝”俗称“飞丝”,可以与鸭、鹅腹部的“绒子”一起作为羽绒服的填充物。“绒子”是禽类表皮层上,被毛片所覆盖的纤细而柔软的绒毛,一般呈蒲公英小伞状,比较蓬松,保暖性好;而羽丝、绒丝则是从绒子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单丝,气味较强烈,且易钻绒,保暖性相对较差。
这种低价“羽绒服”售假行为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很多消费者仍分不清绒子含量、含绒量等指标的区别,只能从商家或产品标签上获取产品质量信息,而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比价上;另一方面,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信息差”牟取暴利,而部分电商平台的监管不严更让其钻了空子。
这种低价售假行为会引发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使得诚信经营的羽绒服厂家无钱可赚甚至亏本,随后他们可能也会加入低价售假的行列,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行业乱象,最终对消费者权益、羽绒服市场竞争甚至社会诚信生态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因此,“300元以下基本买不到真羽绒服”的话题背后直指的并不是价格问题,而是羽绒服市场的营销乱象。这反映了消费者的品质焦虑、价格困惑和对羽绒服市场的极度不信任感。
要改变这一乱象,需要多方发力。消费者要增加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绒子、绒丝等的辨识度,并改变“图便宜”的心态,真正买货真价实的产品;羽绒服厂家要改变低价售假、违规宣传的行为,把眼光放长远,把重心放在如何用真“羽绒”给消费者送去真“温暖”从而实现真“发展”上;电商平台也要加大对厂家的审核,对企业经营资质、产品合格证等证件进行强把关;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羽绒服产品的抽检力度和抽检范围,用强监管让“以丝代绒”无所遁形。
如此,才能形成合力,让消费者不再为“信息差”买单,让羽绒服市场回归良好的竞争生态,让温暖不再成为“奢侈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