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当AI走出屏幕,小鹏亮出物理AI这张牌

IP属地 中国·北京 钛媒体APP 时间:2025-11-10 20:13:54


站在2025年科技日的舞台上,何小鹏深有感触地说了一句:“谁都打败不了趋势。”

过去几十年,我们见证了互联网把电脑连成网络,见证了手机让信息如影随形,又见证了ChatGPT这样的AI成为数字世界的“创造者”。但这些变革,始终停留在屏幕之内。

如今,趋势正转向一个更艰难的战场——物理世界。

何小鹏对此感触尤为深刻。他们曾投入3万张GPU卡,烧掉20多亿训练经费,无数次站在放弃边缘。就在几乎绝望时,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自动驾驶系统突然“开窍”了。它开始能理解从未被明确教过的东西,比如路人挥手的意图、红灯读秒的节奏。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信号。当AI从虚拟世界迈出脚步,开始看懂、理解并操控我们身处的真实环境时,物理AI,正成为那股迎面扑来的科技巨浪。

争夺新大陆

当AI开始进入物理世界,整个科技圈仿佛一夜之间达成了共识:物理AI就是下一个必争之地。

黄仁勋在GTC大会上断言,AI正从“生成式”迈向“代理式”,下一步就是“物理AI”时代。阿里巴巴CEO吴泳铭也说过,通往超级人工智能之路有三个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就是AI直接从物理世界获取全面原始数据,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迭代升级。

共识之下,路径各异。

有的玩家,如特斯拉、小鹏,选择了“垂直整合”的道路,他们效仿苹果,致力于打造从芯片、传感器、软件到车辆制造的闭环体系,将核心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特斯拉凭借全自研的FSD芯片和视觉算法,构建了其自动驾驶的护城河;而小鹏则通过自研的“图灵”AI芯片、第二代VLA模型及云端算力集群,将能力复用于飞行汽车和机器人。

而另一条路上,英伟达、华为等公司,则继续扮演着“生态赋能者”的角色,例如英伟达凭借其Blackwell GPU系列和Cosmos平台,构建了强大的算力帝国。华为则聚焦于“超节点互联”,其副董事长徐直军强调,这是支撑物理AI大规模算力的关键。

与此同时,像Waymo和百度Apollo则长期专注于Robotaxi这一终极场景,希望通过攻克最高阶的完全无人驾驶技术,来证明“物理AI”的终极可能性。

尽管路径各异,但所有这些巨头的技术演进,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让AI从只能解决单一问题的“专才”,成长为能从容应对现实世界各种混乱与不确定性的“通才”。

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当下的每一场路测,每一次算法更新,每一款新产品的发布,其意义都早已超越了“造一辆更好的车”本身,而是在为未来争夺一张核心的门票。

四张王牌,一个AI大脑

路径已然清晰,但竞争才刚刚开始。上述几条道路,无论选择哪一条,都是一场需要巨大投入的豪赌。特斯拉赌的是纯视觉和规模效应能够颠覆成本,英伟达赌的是开放生态将定义行业标准,Waymo赌的是技术极致可以攻克单一场景。


而小鹏的赌注,则押得更为彻底。它不仅要做垂直整合,更是要把几大出行场景打通,从“未来出行探索者”彻底转向“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

这就意味着,它要同时面对来自芯片研发、算法创新、产品定义乃至多个场景商业化落地的全方位挑战。支撑这次豪赌的,是小鹏决心自己掌控的一套核心技术体系。

这套技术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名为“第二代VLA”的模型。它与业界常见的模型有根本性的不同。简单来说,传统模型需要先将看到的画面转换成语言描述,比如“前方有车变道”,再根据这个描述生成驾驶动作。而小鹏的第二代VLA则砍掉了这个“翻译”环节,让模型能够直接根据视觉信号来生成控制指令,实现了从“看到”到“行动”的端到端闭环。这样做不仅反应更快,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语言描述可能造成的信息丢失,让AI能更直接地学习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律。

为了让这个强大的模型能在车上顺畅运行,小鹏在算力上下足了血本。通过自研的“图灵”AI芯片和深度的软硬件优化,小鹏将车端算力推高到了2250TOPS,这远超行业普遍水平。强大的算力如同一个结实的底盘,使得在车辆上搭载一个拥有数十亿参数的“大模型”成为可能,而通常其他车企只能在车上运行千万级参数的“小模型”。参数规模越大,模型的理解和决策能力通常就越强。在云端,近三万张GPU卡组成的算力集群日夜不停地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确保它能持续进化。

计划于2026年推出的小鹏Robotaxi,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行业“成本高、范围小、体验差”的痛点。它从设计之初就是为无人驾驶而生的前装量产车,而非后期改装,这大大降低了成本并保证了可靠性。它不依赖昂贵的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仅凭纯视觉方案和二代VLA的强大的理解与泛化能力,就能适应不同城市,甚至全球各种路况和交通习惯,真正实现“不限区域”的运营。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小鹏的目标是打造“最拟人”的机器人。全新一代的IRON机器人,不仅拥有仿人的外形、灵活的骨骼和逼真的皮肤,其关键在于被赋予了“思考能力”。这使得它不再是实验室的展示品,而是能真正走入商场、工厂,从事导览、巡检等工作的商业工具。


而在天空,小鹏汇天打造的“陆地航母”和“A868”飞行汽车,则构成了低空出行的两翼。据悉,“陆地航母”已获得7000台订单并进入试产阶段,让人们看到飞行汽车规模化商用正在成为现实。

物理AI的价值,最终必须通过其在物理世界中的“行动能力”来兑现。Robotaxi、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与飞行汽车,这四大场景并非彼此割裂的孤立产品,而是构成了物理AI能力逐级攀登、验证与复用的“能力阶梯”。

它们之所以共同成为竞争的焦点,在于其高维度的环境复杂性与极致的安全可靠性要求,迫使物理AI模型必须发展出远超实验室级别的稳健性。同时,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与由此形成的“数据飞轮”,使得这些场景能支撑高昂的研发投入,并最终形成难以逾越的数据壁垒。


从智能汽车到Robotaxi,再到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小鹏的布局看似庞大而分散,但恰恰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小鹏赌的是,通过在多个真实物理场景中反复锤炼同一套AI“大脑”,能够更快地催生出真正通用的智能,从而在这场定义未来的竞争中建立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这条路充满挑战,但一旦成功,小鹏将彻底重塑自身,成为物理AI时代真正的领跑者。

闯关物理AI,最后两战定胜负

路径清晰,赌注也已押下。但物理AI要真正融入现实世界,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如何获取高质量的“数据燃料”,以及如何构建共赢的“产业生态”。这要求玩家必须在自主与开放之间,找到那条狭窄的生存线。

何小鹏在交流环节中道破了竞争的本质:“数据就像石油一样,是一个能源。谁能够获得有价值的大量数据,谁就能够驱动将来AI或者物理AI。”这意味着一家公司的护城河,不再仅仅是算力的堆砌,更在于能否从真实场景中获取高质量、高价值的闭环数据。


小鹏的全栈自研,本质上是一场数据争夺战。无论是Robotaxi在复杂路况中的决策,还是机器人在商场导览时的交互,每一次“行动”都在为AI大脑注入宝贵的燃料。何小鹏特别指出,数据的价值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一条直路开100公里,数据是0,没有意义。”真正的关键在于捕获那些“长尾和异常数据”,并持续反哺模型。

这也解释了小鹏为何坚决推进多场景落地,因为每个场景都是一个独特的数据矿场,都在帮助AI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混乱而复杂的物理世界。

然而,物理世界的复杂性远超任何单一公司的能力边界,这引出了第二个挑战:生态建设的悖论。技术越复杂,越需要产业链合作;但核心能力越开放,又越可能丧失定义权与差异化。

小鹏的答案是“在关键处闭环,在生态处开放”。何小鹏多次强调:“小鹏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他们将Robotaxi能力以“工具箱”形式开放给高德等伙伴,也在机器人、芯片架构上寻求对外合作。

但开放不等于放手。在芯片、模型、数据闭环这些核心环节,小鹏坚持自研,以确保技术路径自主与用户体验一致。顾宏地也坦言:“更加开放的生态系统和更加封闭的系统,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小鹏的年轻与灵活,使其更愿意借合作弥补资源短板,加速技术成熟与场景拓展。

这种“核心自控、生态开放”的路线,正是小鹏在物理AI这场马拉松中的生存策略,既要构建自身的技术堡垒,又要避免因封闭而沦为孤岛。

当车企、科技公司、机器人公司的界限日益模糊,所有玩家都清晰地意识到:物理AI已从炫技的“概念演示”阶段,迈入了务实求证的“产品落地”深水区。这不再是一场关于谁的概念更超前的辩论,而是一场关于技术、商业、生态与耐力的综合竞赛。

无论是特斯拉的垂直整合、科技巨头的平台赋能,还是如小鹏等车企选择的全栈自研与多场景贯通,各种路径都仍在接受市场和技术的残酷检验。目前,尚没有一家企业能宣称已完全攻克所有难关。

说到底,大家最终要解决的是同一个核心问题:怎么让这项高大上的技术,变成普通人愿意掏钱买,并且放心用的好产品。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次次试错和迭代中,整个行业被推着往前走了。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物理AI竞逐中,最大的胜利,或许不仅仅是某一款产品的成功,更是一个行业一步步走向真正成熟。(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