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正在智能驾驶领域争逐。“十五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坚持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这将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巩固制造业支柱地位。
“智能驾驶正迎来它的‘GPT时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邓志东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当前行业处于白热化竞争状态,城区领航辅助驾驶(NOA)已成为顶级玩家的“必争之地”,从一线城市向更多区域覆盖的速度,成为检验车企技术实力的试金石。
不仅如此,智能化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的边界,新的玩家、新的合作模式、新的利润点正在涌现。
AI能力成车企估值新锚点
“十五五”规划提出我国要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这将促进AI与制造深度融合,催生“软件定义汽车”、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他认为,如今汽车的价值核心正从机械性能转向智能化体验。
他举例表示,从资本市场上来看,AI能力正成为估值的关键点,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赛力斯的市值曾经在短期内飙升,“如果车企具备智能驾驶能力,投资者对它潜在的软件收入、未来可能的生态服务收入和技术壁垒带来的长期定价权都会有更大想象力。”王鹏表示。
不仅如此,“十五五”规划还提出,我国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这意味着AI将深度重构汽车产品定义,从辅助驾驶迈向智能驾驶,并变革研发与生产模式。
邓志东表示,如今车企正在进行“算力军备竞赛”,这体现在云端和车端两个战场。在云端,构建和训练智能驾驶模型需要数以十万计的AI加速卡和数十个EFLOPS级别的算力,构筑了极高的资金与技术壁垒。
在车端,车载智能芯片的算力正从目前的最高500-600 TOPS,向2500 TOPS以上迈进,以支撑更复杂的实时决策。技术路线也分化出“纯视觉”与“激光雷达”两派,背后是车企对成本、安全与技术前景的不同抉择,其研发投入动辄以百亿元计,赌的是未来的行业标准制定权。
产业重心从硬件比拼转向软件竞赛
“十五五”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鹏分析,实际上智能化正在改变汽车产业,促使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与车企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如今车企分为了两支队伍,一支队伍在自研芯片,一支队伍与高通、英伟达、地平线等芯片厂商的绑定关系愈发紧密,共同定义下一代计算架构。
在中游环节,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许多车企的生产线实现了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沃尔沃方面就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作为沃尔沃全球生产体系的关键一环,台州工厂冲压车间自动化率达100%,焊装车间配备442台机器人,涂装车间自动化率高达96%,总装车间100%采用电动拧紧工具,所有关键螺栓的拧紧信息可终生追溯。
在下游,OTA(远程升级技术)升级已经成为了产品迭代的基本方式,车辆的功能在售出后仍能持续进化。更关键的是,车辆运行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云端回流,形成驱动算法优化和产品改进的良性循环。
而具体到“十五五”提出的“具身智能”,王鹏表示,汽车与具身智能在技术底层是相通的,车企在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感知硬件和辅助驾驶系统等决策算法领域拥有多年积累,可以平顺地复用到机器人研发中。
今年10月底,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在街头向人们派发糖果。今年11月5日,小鹏汽车在2025小鹏科技日活动上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
“大家因为小鹏的人形机器人走路实在太逼真,甚至怀疑这是个真人,其实也反映了车企和具身智能的高度相关性。”王鹏表示,智能化将汽车产业与更多产业连接在一起。
跨界融合催生算力经济新图景
正如智能化连接汽车与具身智能,在王鹏看来,“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汽车产业描绘了一幅智能化的清晰蓝图。在全球产业大变革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已不再是独立的产业,它正通过与人工智能、能源、芯片、数字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深度交互,演化成一个集成了多种尖端技术的综合性产业。
回望2021年,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被问及是否会与华为合作自动驾驶时表示,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4年过去,汽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最为深刻。智能驾驶作为AI技术的关键应用场景,已经可以独立于汽车产业发展。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容指出,当前中国的智能驾驶竞争呈现出华为、Momenta以及坚持全栈自研的车企三足鼎立的格局。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产业协作模式。
其中,华为通过HI模式、智选车模式等为车企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技术解决方案,譬如上汽集团就与华为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尚界”品牌。Momenta则以“轻交付、重赋能”的方式,作为技术供应商帮助主机厂快速获得并适配先进的智驾能力;而像比亚迪、理想这样的车企,则通过自研体系,牢牢将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
不仅如此,汽车与芯片电子产业的共生关系日益紧密。面向未来,汽车与数字服务及算力产业的结合,也正在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基于用户驾驶行为数据的用户行为保险等个性化保险和服务已初现端倪。
在张孝容看来,汽车作为拥有强大感知和计算能力的移动智能终端,其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冗余算力或在闲置时的车载计算资源,是否可以参与到更广泛的数字经济社会循环中,成为一个流动的、分布式的算力节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今,政策已描绘出“智能化、融合化”的蓝图,资本与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一场关于产业格局、商业模式和未来出行生态的全方位竞赛正在到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