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与世界“交个朋友”!旧金山10年前特别设置的茅台日,就在今天

IP属地 中国·北京 智谷趋势 时间:2025-11-12 20:20:03

放眼全球商业史,恐怕很难找出几个品牌,能被一座西方顶级都市两次“加冕”。

11月12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

110年前,一个东方品牌已经创造了名场面——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质夺金奖”,继丝绸、茶叶之后,成为又一个被世界记住的东方特产。



10年前的11月12日,它回到百年前梦开始的地方,举办一场以“金奖百年,香飘世界”为主题的庆典活动,意外被旧金山以特别方式礼遇,把这一天设置为以它为名的城市节日——旧金山“茅台日”。

为什么茅台能获此殊荣?答案,就藏在三次关键的角色蜕变中。

茅台夺奖后的110年,是一部中国品牌的进化史,更是一面映照中国如何与世界打交道的镜子。



第一次:1915,旧金山,中国民族工业梦开始的地方

1915年,一支船队从上海港缓缓驶出,船上有超10万件商品,装了足足1800个大木箱,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实业界最为精良水准。它们在海上漂了20多天,目的地是太平洋彼岸的旧金山。

彼时,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竣工通航,一场盛况空前的万国博览会在旧金山举办。此时的博览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它是列强展示工业实力的竞技场,更是新兴国家寻求国际认同的重要舞台。



对中国而言,这次远征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正如时任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陈琪所说,民国以来,商业凋敝,贸易逆差扩大,这次世博会正是重新向世界树立中国商品形象和品牌,扩大出口的好机会,否则中国商业再无立足之地。

这次远航,实则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破冰之旅。为了参加这场博览会,中国提早2年开始筹备,在全国征集“拿得出手”的东西,去与全球商品同台竞技。

当时,贵州小山沟“烧房” 里酿出的一款酒,也挤在这千箱万件之中,漂洋过海去旧金山。它装在一个土里土气的褐色陶罐中,被安置在展出棉花、大豆的农业馆里,看起来是如此的不显眼,也与“最先进的技术”毫无联系,可想而知在展会上是何等的落寞。谁也没想到,它在博览会尾声阶段,凭借优异的品质一举夺得金奖。

这一“奖”成名,世界知道了,东方不仅有清雅的茶叶、华美的丝绸、实用的火柴,还有醇厚浓烈的茅台酒。

在1916年美国南加州圣迭戈召开的巴拿马加州国际博览会上,茅台酒再次获得金奖并被评为“世界名酒”,更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并肩,跻身“世界三大蒸馏酒”之列,从此在全球酒类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旧金山,正是茅台从小山沟走向世界舞台梦开始的地方,也是茅台“品牌无形资产”的原始积累起点。如果当时没有“质夺金奖”,茅台估计还要在后来相当长时间里,向世界介绍“我是谁”,甚至向国内介绍“我是谁”。

从国际化的角度看,一定程度上,茅台先是世界的,再是中国的。它生于中国,闻名于世博会,借世博会完成了品牌从0到1的关键一跃。

更重要的是,茅台在旧金山的成功,开启了中国品牌的现代化启蒙。它证明了中国产品不仅能在工艺上达到世界水准,更能在国际舞台上建立品牌认知。这种“先世界后中国”的国际化路径,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

正如一位老茅台人回忆的,“多年前,绝大部分茅台员工都没有离开过中国。但那时他们就知道,自己生产的美酒,曾经到过一个叫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地方。”这段集体记忆,塑造了茅台人独特的世界观:茅台酒酿在河谷,视野格局在山巅。

这种全球视野在后续发展中不断显现,20世纪20年代开始,茅台就有了自己的英文名——以“KWEICHOW MOUTAI”为世界熟知;持续参与多届世博会,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唯一指定白酒,到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唯一战略合作伙伴,每一次亮相,都是对1915年那个起点的回应。



回顾这段历史,茅台在旧金山的惊艳,不仅完成了自身品牌从0到1的突破,也助力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第一次握手,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质量觉醒与品牌意识萌芽的生动注脚。



第二次:1972,北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说,旧金山是茅台作为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一次惊艳亮相,那接下来茅台第二次关键角色里,它重新回到了最古老的角色。

中国古代,酒又称醴,《诗经》中有记载,“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从醴的文字结构及代表的意思来看,“醴”同“禮”(礼)的右半部,因此以醴待客,视为对宾客礼遇、敬重的重要表现。

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初亮相,为了亲和各国领袖,中国代表团带去了两样中国礼物,一样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另一样就是茅台酒。这两样礼物,似乎不需要任何“说明书”,就能体现中国想和世界 “交个朋友” 的诚意。

没想到这两个礼物,还意外打动了美国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茅台传》一书提到,卓别林专程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拜访了中国代表团,中国代表团请他看《梁祝》、喝茅台。卓别林很喜欢《梁祝》,说电影很具有民族性,而民族性就是世界性。至于茅台酒,酒量惊人的卓别林说:“它以后会成为我的嗜好。”

其实卓别林之前就与中国结下深厚的友谊。1936年,他完成《摩登时代》之后又一次周游环球,在三个月内先后两次到过上海。他住进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参观了邑庙名胜,还见了老朋友——1930年访美演出时曾会晤过的梅兰芳。

电影和酒,都有共同的魔力,能穿过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墙”,仿佛自带通用语言,让人读懂藏在荧幕与杯中的真诚。它们也最适合用于“破冰”,让人放下一切防备。

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设宴款待,以一瓶贮存了30年的茅台酒,融化了中美两个大国长达20年的隔阂,茅台还作为礼物送给了尼克松,成为了中美友谊的象征。

茅台渐渐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关系“催化剂”,在不同的年代和时刻,始终是东方礼节的鲜活载体。在这个意义上,“醴”回到了千年前的“礼”的本意。

一杯茅台酒,成为东方独一无二的待客之道,也成为对外交往中国文化的象征。

很多与中国有交集的国际朋友,未必记得在中国宴会上吃过什么鱼翅、海参等高档食品,但那杯入口难忘的茅台,让他们一辈子都记忆犹新。

“Moutai”是很多国际友人认识的为数不多的中国词,一如“Panda” “Kungfu”。而与之相关的“干杯”,也是英语圈国家民众对中国话语认知度最高的Top100词之一。



正是得益于此,茅台自觉当起了连接友谊的“文化使者”,积极走出去与世界“碰杯”。

它活跃于APEC峰会、达沃斯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等国际政商会议,也通过“茅台之夜”“茅台文化节”等国际IP,将东方酿造智慧带到全球:在法国巴黎,茅台走进巴黎歌剧院与法国文化交融碰撞;在泰国曼谷,“中国茅台之夜”推出“陈年茅台酒蒸加拿大龙虾佐松露酱”等美食;在新加坡,首届茅台鸡尾酒大赛迸发出白酒创新的火花……

到底有多少外国人喜爱茅台?截至2024年11月,茅台在海外社交媒体粉丝量已突破400万;2025年5月10日,茅台再度入选“2025外国人喜爱的中国品牌”。

从“中国名酒”到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连接者”,茅台这杯酒,早已深深嵌入中国对外开放的宏大叙事,成为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最温热、最真诚的当代注脚。



第三次:2015,旧金山,一座美国城市的加冕

2015年,茅台回到旧金山,寻找100年前的记忆,却意外收获了一份更厚重的认可,时任旧金山市市长的李孟贤决定,将当年的11月12日定为旧金山的“茅台日”。

为什么一座城市,为何要为一个东方酒类品牌单独设置节日?

当时的李孟贤市长说:“这让我们有机会回顾旧金山的历史,茅台的经历,已经成为旧金山过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的中国展品有1218件,茅台也不像蒸汽机、电灯之类改变了人类进程,却是唯一一个让旧金山市设置节日的品牌。这份偏爱,必然藏着更深层的羁绊。

南方周末曾采访过李孟贤揭开了关键伏笔。原来,这位旧金山市的首位华裔市长,早早与茅台结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中美两国关系转暖期。二十出头的李孟贤作为交换生,回到祖籍地广东台山,第一次品尝到了茅台——“我喜欢它的味道”。后来每每提起,他说:“我一直觉得贵州茅台酒不只是一种烈酒,而是许多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份“象征”,早已超越酒本身,它是华人乡愁的载体,是东方礼仪的具象,更是一种坚韧生长的精神图腾。李孟贤未曾明说的,是二者相似的精神内核,茅台的发展轨迹与旧金山的发展轨迹,都是一部奋斗不息的历史,一部开放包容的历史。



在美国的所有城市中,旧金山是华人浓度最高的一座城市,华裔占比超过20%。从19世纪的“淘金热”华工来到旧金山,到华人以“三把刀”(菜刀、剃刀和剪刀)劈出立足之地唐人街,再到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华人一砖一瓦重建城市,以及后来修建的美国强大经济命脉——太平洋铁路。可以说,华人洒下的汗水,铸就了旧金山的繁荣与辉煌。

今天,华人还在续写旧金山及旧金山湾区的璀璨。

旧金山虽不是硅谷核心区域,但作为旧金山湾区的核心城市、美国西部的金融中心,深度融入湾区科创生态。这里聚集了美国20% 以上的人工智能职位,还有八家美国排名前 20 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比如接连抛出ChatGPT和Sora两个重磅“炸弹”OpenAI。而全美AI人才中,华人占比过半。

旧金山对华人社会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并将之视为其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这座城市敞开怀抱,这里有唐人街,有中餐馆,有太极拳,有中国传统节日保留节目舞龙醒狮,也随处可见茅台酒的身影。

在旧金山这片异质土壤里,华人是最有生命力的族群,而在东方的土壤里,茅台也是有最强生命力的中国品牌,自1915年万国博览会以来,经过一个世纪的成长,从小作坊跃居为市值全球第一的酒业公司。

旧金山把最能代表中国、有最强生命力的品牌,设置为城市的一个节日,纳入城市叙事中,某种程度上是旧金山对华人的尊重与礼遇,是一种身份认同和血液延续。

它们虽不同根,却同源: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都是世界性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茅台与旧金山的再续前缘,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次握手,茅台完成从“中国名酒”“东方礼节”到“全球文化符号”的升级。酒杯碰撞声,仿佛是不同文明碰撞交融的密语。



茅台范式: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品牌全球化样本

如果从1915年的旧金山出发,又回到旧金山这个起点上,一起见证“茅台日”的十周年、茅台全球化的110年,一定会让人感慨丛生。

有人说,茅台见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纵横捭阖的日子,可能比现在很多人的年纪还要长。是啊,漫长的110年,世界早已天翻地覆,人类已经从蒸汽时代走出,经历过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与全球贸易的洗礼,也经历了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萧条与繁荣,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贸易格局和生活方式。



世界变了,茅台也变了,从小山沟的作坊酒,成长为世界品牌价值第一的国际烈酒品牌;从怯生生首次亮相世博会,到大方出入纵横捭阖的各类重要场合;从被一座诞生OpenAI的伟大城市专设节日,到今天茅台已经卖到海外66个国家和地区。110年,酒企成长、区域经济、国家形象,相得益彰。

但茅台,似乎又没有变。

它没有追求短期市场份额的狂飙,仍然坚守在赤水河畔15.03平方公里这方水土里,百年来还是以传统的工艺酿酒,严格遵循“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古老节律,5大工艺流程、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从制曲投料到出厂至少需要5年时间,这让它“生而稀缺”。但恰恰是这份克制,让它守住了品质的生命线。

它没有刻意迎合西方审美去改造自身,不为了全球化而全球化,反而以“天人共酿” 的酿造哲学、“以礼相待” 的文化内核,以及持续践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去与世界“交个朋友”,证明中国品牌无需丢掉文化根脉,就能在全球舞台立足。

在整个中国品牌闯天下的阵营里,茅台始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化样本。这条路,始于品质,成于礼序,于认同。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它精准扮演时代所需的角色。

当国家需要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的品质时,它便在1915年用酒香完成了最原始也最有力的质量觉醒与品牌意识萌芽。

当民族需要与外界“破冰”交往时,它便化身为温润而有力的“催化剂”,在杯觥交错间传递诚意;

当中国品牌需要在全球获得文化认同与身份尊重时,它便升华为一个精神图腾,与外国朋友、海外华人社群同频共振,赢得了旧金山这座城市的“加冕”。

今天,有形的无形的墙在消融也在生长,国际化、年轻化、数字化的时代命题在叩问着白酒行业,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

下一个十年,或下一个百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