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蔡昉:这一轮AI投资热“浇不冷”

IP属地 中国·北京 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11-13 14:10:06


2025年11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上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思考。

当前,全球形成了一股人工智能投资热,引发了热议:究竟是一场革命,还是一场泡沫?蔡昉认为,不管是革命还是泡沫,这一轮AI投资热都“浇不冷”,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东亚国家面临生育率降低、劳动力开始短缺和老龄化加速趋势等挑战,而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种真实而紧迫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二是在地缘政治形势激化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处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所以每个国家都会不遗余力地推动这场革命;三是处在战略性竞争之中的大公司,都把人工智能的技术地位视作其科技领先和市场地位的象征;四是作为人工智能的用户,任何企业甚至机构都认为如果不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那么就会落后,落后就在竞争市场上挨打甚至被淘汰。

不过,蔡昉也提醒,任何技术都有“双刃剑”性质,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是创新就有创造性的破坏,既有创造性也必然有破坏性。

他说,有研究显示,历史上所有的颠覆性技术周期都伴随着投资热,乃至巨大的投资泡沫,只要有科技革命就有泡沫存在,而且泡沫难以避免。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称,有“好的”(产业)和“坏的”(金融)泡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西莫格鲁称,有正确(增强能力)的和错误(替代就业)的人工智能。

对于如何选择,蔡昉提出了“对标”理念,即智能向善,这可能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蔡昉表示,对中国来说,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用生产率的提高打破供给侧的增长制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确认了未来五年和十年的发展愿景,这要求GDP保持特定的增长速度,但增长速度伴随着老龄化的加深是有所减慢的,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动能,从要素投入型转向生产率提高型。

同时,他提到,经济学理论有一个索洛悖论,大意是新技术提高生产率,但是现实中生产率又没有多大提高。蔡昉的解释是,在应用技术上,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不平衡的:那些使用了新技术的企业、部门和地区、国家,提高了生产率,但是把劳动力排斥了出去,而后者只有进入到生产率不高而且没有赶上新技术浪潮的企业、部门和地区,结果是生产率高的变得更高,生产率低的变得更低,出现了马太效应,总体劳动生产率就没有如预期中提高那么快。因此,“对标”是必须要让人工智能服务于提高生产率,使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的一个重要保障。

蔡昉表示,需求侧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制约,特别是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老龄化程度提高,消费需求成为越来越大的制约因素。例如,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受到老龄化抑制,就业者承受社保缴费、老人赡养、预防性储蓄三重负担等问题,应该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

最后,蔡昉强调,人工智能的“对标”都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制度环境,这需要通过改革实现,包括以制度建设平衡新技术的破坏性与创造性,用制度建设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释放户籍制度改革的需求侧红利等。

(作者 刘鹏)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刘鹏

金融机构新闻部主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