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96后网瘾少年做自媒体年入过亿,4000万粉丝抢着给他“喂饭”

IP属地 中国·北京 花朵财经 时间:2025-11-13 20:19:23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最近,影视飓风创始人Tim“扮猪吃老虎”被推上了热搜。

事情是这样的,Tim应粉丝要求去相亲角,并po上简历,“96年出生,杭州本地,国内初中学历,离异单身,父亲职业快递相关”,不料被大妈嫌弃。



殊不知,这个遭嫌弃的男孩,竟是隐形的“大佬”。

今年双十一,科技测评公司——影视飓风,一件87元的基础款T恤,卖出了20万单,创造了1700万的销售额。

更颠覆认知的是公司创始人Tim(潘天鸿)。这个1996年出生的年轻人,曾是老师眼中的“学渣”、父母头疼的“网瘾少年”,逃学打游戏到连职高都考不上。

如今,他全网坐拥4000万粉丝,公司年营收稳超一亿,连苹果CEO库克都专程登门拜访。

从“问题少年”到“自媒体大佬”,Tim的逆袭故事,究竟发生了什么?

PART.01

从英国宿舍的光板床到4000万粉丝

Tim的人生转折点,始于父母的“破釜沉舟”。国内初中毕业后,眼看儿子成绩无望,父母卖掉一套房,送他去英国爱德华国王学校留学。

刚到英国的日子,他过得像“流浪汉”。开学两周没分到被子,腼腆的他不敢开口要,愣是在光板床上睡了半个月。语言不通加上性格内向,他常被同学霸凌,半夜在厕所被扇耳光、被烟头烫的经历,成了青春期的阴影。

孤独感推着他在虚拟世界找出口。他以游戏为原型写小说,每天雷打不动日更8000字,两年写了140万字,却最终烂尾——因为他发现了更让自己着迷的事:视频拍摄。

2014年,18岁的Tim在B站注册“影视飓风”账号,分享简单的视频特效教程。早期作品粗糙,却慢慢攒下600个粉丝。那时他的生活费只有400英镑,买完拍摄设备就所剩无几,只能靠代餐大豆粉度日,直到大便变成白色才惊觉身体出了问题。



为了买一台1300英镑的摄影机,他去夜店拍照片,一晚上赚60英镑;接婚庆拍摄,一次能挣700英镑。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沉迷于拍视频,Tim的成绩一落千丈,高考成绩差了一分没有考上布里斯托大学,父母陪着他去了英国肯特大学,给学校看了他的作品集,最终被肯特大学录取。

2015年,Tim将自己的视频账号命名为“影视飓风”不久后,开始尝试商业变现,他曾向父亲借8000元人民币尝试生鲜电商卖桃子,结果血本无归。

转机出现在2016年。父亲看他对视频足够执着,随口提议“你值得开一家公司”。那年暑假,Tim飞回杭州注册了星奥传媒,“影视飓风”从个人账号变成正规项目。这个名字里藏着他的中二野心——“星辰大海”与“奥斯卡”的组合。

真正的爆发在2019年。当时账号粉丝卡在20万停滞不前,父亲点醒他:“做一期大众好奇却没人敢说的内容”。Tim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拍了《二十万粉丝的频道收入有多少?》,把自媒体盈利模式扒得底朝天。视频上线7天,粉丝从20万冲到45万,他终于摸清了爆款逻辑。

此后的影视飓风,彻底开启“整活”模式:为拍OPPO广告,辗转10个机场蹲守两个月,意外抓拍到C919首飞的珍贵画面;和影石合作,花300万发射卫星,把五千名粉丝的梦想送上太空;顶着1600度高温,用高清镜头记录下濒临失传的“打铁花”技艺。

这些看似“烧钱”的操作,让影视飓风的专业标签越贴越牢。到2025年,B站账号粉丝超1400万,连续5次蝉联百大UP主,全网去重粉丝稳定在3000万到4000万之间。

PART.02

年入过亿的盈利逻辑,藏在内容里

影视飓风的赚钱路径,经历过一次关键转向。

2019年之前,公司超过70%的收入来自广告(含TVC),比如给华为、大疆、OPPO、B站、游戏赛事等拍摄广告片及Vlog。

但Tim很快发现问题:广告接单成本高,为拍Intel笔记本广告租直升机航拍,最后赚的钱还不够覆盖成本;甲方要求多,创作自由度被严重限制。

2020年疫情成了催化剂。当时公司账面只剩100万,房租和工资啃得账户只剩6万,Tim一天查20次余额,微信2000多条消息不敢回。为了活下来,他带着团队转型直播带货,没想到场均观看量达七八万,硬是靠带货稳住了现金流。

这次低谷让Tim想通了:“创作者最难的是没法规模化,做完一期内容就得重新投入,而电商能形成复利”。从那以后,影视飓风的商业化重心逐渐向自营电商倾斜。

他们的电商逻辑很简单:用内容建立信任,用产品兑现信任。

从2023年开始,影视飓风加快布局服装类目。之后推出的“凉伴”T恤,主打凉感、抗菌、防晒等五大卖点,定价89元,比同类产品便宜近一半。



今年夏天,Tim做了一件疯狂的事——一场耗资300万、断水断电100小时的荒岛求生直播,席卷全网。它不仅吸引了B站四千万观众,全平台观看量更突破两亿,堪称今夏的现象级事件。

同时,巨大的流量转化为惊人的购买力。直播中Tim身穿的同款T恤,因其用河南话念广告词的短视频在抖音获赞超十万,产品被成功引爆。



今年双十一,这款T恤卖出20万单,近90天抖音直播销售额突破2500万。更关键的是,六成买家不是粉丝,而是被产品性价比吸引。此时的影视飓风,广告收入占比已从70%降到10%,电商成了绝对主力。

除了服装,他们还卖摄影师快拆扣、人体工学椅等周边,甚至推出49元的手机摄影课,全平台销量超45万,创收2000多万。35%的复购率,远超网红带货15%的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内容养货”的模式,让影视飓风的获客成本极低。就像Tim说的:“用户刷到我们的内容会天然减速,这是别人没有的优势”。

PART.03

“拼爹”还是拼自己?真诚才是必杀技

随着名气变大,Tim的身上从不缺争议。最热门的话题,是“圆通之子”的标签——他的父亲潘水苗,现任圆通总裁,曾是阿里系高管。



“他的成功全靠爹”的声音,在网上从未断过。但熟悉Tim的人都知道,这份“拼爹”的说法站不住脚。潘水苗是从农村走出的“小镇做题家”,托福满分却因没钱寄申请信错失哈佛,但却靠自己一步步做到总裁。

在富二代开局的路上,父亲给Tim的从不是现金,而是眼界和建议。留学时Tim要靠兼职买设备,创业初期借16万买RED摄影机,半年就还清;疫情公司快倒闭时,父亲没给过一笔救急钱,只提醒他“自己想办法活下去”。真正的帮助,是在20万粉丝瓶颈期建议他拍盈利揭秘视频,是在团队分歧时劝他“尽早分钱好聚好散”,这些建议都踩在了关键节点上。

另一种争议,是“影视飓风越来越像MrBeast”。这位全球顶流网红靠“撒钱挑战”吸粉8亿,靠自创巧克力品牌盈利,而Tim的荒岛直播、豪掷300万发射卫星,确实有相似的“烧钱”味。



Tim从不否认借鉴,但他更清楚本土化的边界。MrBeast依赖YouTube全球流量分成,而影视飓风的内容更贴近中国观众:拍C919首飞引发民族自豪感,记录“打铁花”传承传统文化,这些内容里的情感共鸣,是单纯模仿换不来的。



还有人质疑“T恤卖爆靠内容不靠产品”。但当2024年冲锋衣出现掉logo问题时,影视飓风立刻公告“为所有买家免费补发新款”,这种坦诚反而圈粉。就像粉丝说的:“他们不是完美的,但从不敷衍”。

这些争议的背后,藏着Tim最核心的竞争力——真诚。他会在视频里坦言“拍广告亏了钱”,会分享创业低谷时的焦虑,会把父亲的建议直白地讲给观众听。这种不装的态度,让4000万粉丝觉得“他和我们一样,只是更敢拼”。

如今的Tim,给自己立了四个flag:2028年拿奥斯卡短片奖,造国产航天器去太空,收集全球鲸鱼影像,最终死在火星。

跟他进行访谈对话的罗永浩不解:“死在火星的必要是什么?”Tim的回答却出人意料的随性:“自己也不知道,感觉去了以后就回不来了,所以会死在火星。”

这些看似疯狂的目标,在他一次次兑现承诺后,没人再觉得是空想。

从英国宿舍的光板床,到苹果CEO到访的办公室;从日更8000字的小说作者,到年入过亿的创业者,Tim的逆袭从不是偶然。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很多人忙着蹭热点、造人设,却忘了内容的本质是连接。影视飓风的故事证明,无论是拍视频还是卖T恤,真诚对待观众,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自然会有人愿意为你“喂饭”。

这或许就是内容时代,最朴素也最有效的成功法则。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