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力学的星空下,埃尔温·薛定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敢于跨越学科界限的思想者。他一方面提出了波动方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另一方面,他也不断质疑量子理论的解释,试图揭示其背后未解的哲学难题。1935年,他在回应爱因斯坦提出的EPR佯谬时创造了“量子纠缠”一词,并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这不仅成为量子力学与哲学交汇的经典议题,更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最为传奇的隐喻。
这只从未真实存在的“猫”,生动诠释了量子哲学中的一大困境——它让人们直面叠加态、测量与现实三者之间的尖锐张力,也把“观测”这一概念推上了科学与哲学的交锋舞台。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薛定谔并未局限在物理学,他还在《生命是什么?》中探讨了生命的物理学基础,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跨时代的影响。
Part.1
爱因斯坦来踢馆——EPR佯谬点燃的量子争论
1930年代,量子力学已经风光无两:它可以解释原子光谱、光电效应、电磁辐射,几乎在实验中百发百中。但在成功的背后,许多物理学家心里仍然打鼓——这门理论是不是太奇怪了?最不放心的,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一直坚持,物理世界应该是确定的、局部的:一个物体此刻的状态,不可能依赖于宇宙另一头发生了什么。他很难接受玻尔和海森堡的主张——量子世界在测量之前根本没有“确定”的结果,测量本身才让现实显现出来。在他看来,这种解释就像在说:“月亮只有当你抬头看它时,才真的在那里。”这实在太荒谬。
1935年,爱因斯坦和他的两位同事(波多尔斯基与罗森)决定公开“踢馆”。他们在《Phys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后来被称作“EPR佯谬论文”。文中他们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两颗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最初在一起相互作用,然后飞向相反方向。根据量子理论,这两颗粒子之间会保持一种神秘的“联系”。如果你在左边测量第一颗粒子的位置,那么无论右边的第二颗粒子飞得多远,它的状态都会立即被决定。
![]()
图1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提出EPR佯谬,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Wikipedia)
“这怎么可能?”爱因斯坦觉得,这简直意味着一种远距离的瞬时作用,违背了相对论中光速不可超越的原则。虽然他在当年的论文里没有用上那句著名的“鬼魅般的远距作用(spukhafte Fernwirkung)”,但在之后与玻恩的通信中,他确实用这句话来表达心中的不安。
薛定谔当时正仔细读着这篇论文。他和爱因斯坦私下有频繁的通信,彼此都对量子理论的“古怪”表示担忧。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更希望证明量子力学不完备,而薛定谔却被这怪异的特性深深吸引。他在给爱因斯坦的信里,第一次用德语词“Verschränkung(纠缠)”来形容这种神秘的联系——这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量子纠缠”。
Part.2
那只既死又活的猫——薛定谔的反讽实验
1935年夏天,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的通信仍在继续。EPR佯谬论文点燃了整个物理学界的争论,薛定谔决定用一个极端的思想实验,把量子力学的奇特推到常人也能理解的地步。
想象一个密闭的铁箱子,里面关着一只猫。旁边放着一个小瓶毒药,而毒药是否释放,则取决于一个放射性原子。按照量子理论,原子在观测前既可能衰变,也可能不衰变——它处在两种状态的叠加中。原子一旦衰变,就触发装置释放毒药,猫会死;原子不衰变,猫就活着。问题是,在箱子没被打开之前,猫究竟是死是活?
![]()
图2“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的示意图(Wikipedia)
如果完全遵循哥本哈根的解释,那么原子处于衰变与未衰变的叠加态,而猫也就与之“绑在一起”,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只有当人类打开箱子观察时,整个叠加才会“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结果。
薛定谔提出这个例子时,带着明显的讽刺意味。他并不是要说猫真的能“半死半活”,而是要指出:如果把量子理论不加修饰地外推到宏观世界,就会得出荒诞结论,这说明问题出在解释上,而不是自然界真的如此怪异。
科学界对这只猫的反应各不相同。玻尔一派说:“这正好说明观测才是关键。”爱因斯坦则冷笑:“这正是我不信服量子力学的地方。”而薛定谔自己,当时只是想用这只虚拟的猫提醒大家:量子力学的哲学根基远未搞清楚。
谁能想到,这只从未存在过的“猫”,会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符号。它不仅进入了学术讨论,也爬进了课本、科普书籍、小说和电影,成了人类理解量子世界奇妙性的代言者。
Part.3
从微观到生命:薛定谔与“负熵”的大胆预言
如果说“薛定谔的猫”让人们直面量子理论与常识之间的冲突,那么《生命是什么?》则展示了薛定谔思想的另一面:他试图用物理学去理解生命的秩序。
1943年冬天,二战的炮火仍在欧洲大陆轰鸣,在爱尔兰都柏林,薛定谔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开设了一系列讲座。第二年,这些讲稿由英国的剑桥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就叫《What is Life?》。
![]()
图3 薛定谔所著的《生命是什么?》一书(Wikipedia)
当时的生物学正处在关键时刻。遗传规律已被确认,但遗传物质是什么?答案扑朔迷离。许多人认为是蛋白质,因为它们足够复杂;而“核酸”则被视为可能性较低的候选。薛定谔却用物理学的思维,提出了两个大胆的设想:
首先,遗传物质应当是一种“非周期晶体(aperiodic crystal)”。这种分子既稳定,能跨越世代保存信息;又复杂,能储存丰富的遗传密码。这个想法后来在DNA的双螺旋中得到了验证。
其次,生命之所以能维持高度有序,并不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而是因为生命不断从环境中吸收有序能量,抵消熵增的趋势。薛定谔把这种过程称为吸收“负熵(negative entropy)”。换句话说,生命就是在与宇宙熵增赛跑。
这本不到百页的小册子在战后影响了整整一代年轻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后来承认,正是《生命是什么?》让他们意识到遗传信息必然有坚实的物理学基础。1953年,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这与薛定谔的预言形成了跨学科的呼应。
正如历史学家所评价的那样,这本小册子是“物理学家赠予生物学的一份珍贵礼物”。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的微观出发,却将视野扩展到生命的宏观本质,他的跨界思考为科学开辟了全新的疆域。
Part.4
结语——方程写下微观世界,猫揭开存在谜题
回顾薛定谔的思想轨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在科学与哲学之间自由穿梭的巨人。1926年,他用简洁而优雅的波动方程为量子世界描绘出数学图景,让电子能级和原子结构从神秘走向清晰,奠定了现代物理的基石。
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十年后,他在与爱因斯坦的交锋中提出“纠缠”,又以“猫”的悖论直指量子世界与日常现实之间的张力;再后来,他将目光投向生命本身,提出“负熵”的构想,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点亮了方向。方程与猫,科学与生命,这些看似分散的片段,汇聚在一起,勾勒出薛定谔独特而完整的思想版图。
1961年1月,充满传奇色彩的薛定谔走完了他的一生,安葬在奥地利阿尔卑巴因小镇的墓地。他的墓碑极其简朴,却刻着那条改变物理学的公式——薛定谔方程。这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更像是他留给后世的宣言:用方程去探索微观的真理,用思想去追问现实与生命的奥秘。
![]()
图4 镌刻在欧文·薛定谔墓碑上的薛定谔方程(Wikipedia)
今天,方程仍在引导物理学家计算微观世界的规律,那只猫依旧在“盒子”里提醒我们现实的多重面貌,而生命的谜题也远未有最终答案。薛定谔留给我们的,不是终点式的结论,而是不断追问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科学与哲学遗产告诉我们:科学不是现成答案的集合,而是一段由问题点亮的旅程。
参考文献:
[1]Einstein A, Podolsky B, Rosen N.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J]. Physical review, 1935, 47(10): 777.
[2]Schrödinger E. Die gegenwärtige Situation in der Quantenmechanik[J]. Naturwissenschaften, 1935, 23(50): 844-849.
[3]Born M, Born H, Born I, et al. The Born-Einstein letter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lbert Einstein and Max and Hedwig Born from 1916 to 1955[M]. Walker, 1971.
[4]Schrödinger E, Penrose R. What is Life?[J]. American history, 1945, 1861(1900).
[5]Watson J D, Crick F H C.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J]. Nature, 1953, 171(4356): 737-738.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栾春阳、王雨桐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