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媛媛 编辑/周远方)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在X平台发布一则消息称,“美国在缺乏有效证据的情况下,草率下结论,对中国进行毫无根据的指责。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完全是歪曲事实。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这是对中方和相关中企遭受最新无端指责的一次有力回击。
11月14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基于Qwen大模型的千问APP,一款被业内视为与ChatGPT正面竞争的个人AI助手。
在这个高光时刻,却有外媒引述一份美国白宫备忘录报道,称华盛顿指责阿里巴巴“为中国军方针对美国境内目标的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阿里巴巴迅速发表声明说:“有关内容的断言和影射完全不实。我们质疑匿名泄露者的动机,报道者也承认,他们无法核实泄密内容。”
一场承载技术理想的上线,与一场充满政治意味的指控,在同一天上演。真的是巧合吗?恐怕只是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一个缩影,亦侧面说明阿里AI的竞争力已经让美国非常担忧。
不是安全风险,是竞争焦虑
美方此次“指控”并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势。其目的或许也并非揭露所谓“安全风险”,而是在中国AI技术实现关键突破之际,制造舆论压力、扰乱市场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科技企业出手。从华为到TikTok,从大疆到商汤,中国科技公司屡屡在崛起过程中遭遇美方以“国家安全”为名的阻击。
现在,对象换成了阿里巴巴。
正如阿里巴巴在声明中所指的,这更像是一场“恶意公关行动”,意图破坏中美近期在贸易领域达成的缓和态势。而其根本动机,是中国AI技术已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并跑者”,甚至在部分领域成为“领跑者”。
那么,千问APP的上线为什么会让美国紧张?
资料显示,千问APP由多款Qwen模型驱动,具有强大的推理、理解、执行能力,界面更简洁,交互更自然,内容更专业。业内普遍认为,对比当下“娱乐化”AI应用,千问APP重新开辟了一条“AI生产力工具”赛道,全面对标ChatGPT。
而千问APP背后的Qwen模型一直是开发者口里的“源神”,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模型。2023年至今,Qwen已开源300多款模型,囊括文本、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覆盖0.5B到480B等全尺寸,在全球主要模型社区的下载量突破6亿,衍生模型突破17万个,超越Llama成为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家族。
![]()
![]()
千问占据HuggingFace全球模型榜单前十中的七席
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里Qwen大模型已经征服了对技术最为挑剔的硅谷。
英伟达CEO黄仁勋多次公开称赞Qwen,称其与DeepSeek是“世界顶尖的开源大模型”“开源AI模型之中最好的”;
爱彼迎Airbnb CEO布莱恩·切斯基直言,公司“大量依赖阿里巴巴的Qwen模型”,并称其“比OpenAI更好更便宜”;
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发文点赞Qwen3-Coder,表示其相关产品希望“与Qwen3-Coder结合出激烈火花”;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点评基于通义万相Wan2.2生成的Instagirl图像:Wan2.2的生成效果难辨真假;
甚至在一次真实的AI大模型实时投资比赛中,Qwen以22.32%的收益率夺得冠军,而GPT-5亏损超62%垫底。
![]()
2025GTC大会,黄仁勋展示:2025年以来阿里千问Qwen已占据开源模型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领先优势还在持续扩大中
除了技术圈,全球知名品牌也用脚投票。宝马、西门子、星巴克、欧莱雅、渣打集团、万豪、LV等也纷纷采用阿里Qwen大模型。
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Qwen位列全球模型贡献度第三。
这些事实,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来自全球技术圈和商圈的真实反馈。中国AI已经具备了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能力。
中美AI竞争:从“仰望”到“平视”
也不怪美国会紧张,还记得ChatGPT刚问世时,中国科技圈那种“既惊叹又焦虑”的复杂心情吗?就像1957年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卫星时美国的震撼,那一刻,美国人意识到自己在太空竞赛中落后了。
美国作家雷·布莱伯利曾回忆说:“斯普特尼克号第一次划过天空的那个夜晚,我抬头仰望,思考了未来的命运。毕竟,那颗快速从天空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的小小星火是全人类的未来。我知道,尽管俄罗斯人的努力很出色,但我们很快会跟随他们,在天空中占据适当的位置。”
而今天,千问APP的发布,正是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只不过,这一次,是硅谷在仰望东方。
美国显然已经感受到了压力。今年以来,美国政商界提出“星际之门计划”(Stargate Project),由美国政府、OpenAI 及多家科技公司和国际基金共同参与 ,未来四年内投资5000亿美元,在美国本土为OpenAI建设下一代AI基础设施,以“确保美国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
这是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单次投资计划,号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AI项目。美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个对抗苏联的“星际之门计划”,在新的“AI战”中,美国再次感到了对东方的恐慌,重新启用了这个在“上一次冷战”中代表着“焦虑”的代号。
此外,今年6月,美国国会两党议员正式提出“无敌对AI法案”(NoAdversarial AI Act),试图禁止联邦机构采购或使用中国开发的AI模型。提案发起人之一众议员JohnMoolenaar直言:“美国必须划清界限:敌对的AI系统绝不能运行在我们政府内部”。
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也公开担忧,大多数国家最终会因为成本问题选择中国开源模型。他在某播客节目中说:“美国最顶尖的模型是闭源的,而中国最顶尖的模型是开源的。这里的地缘政治问题在于,开源是免费的,而闭源模型不是免费的。”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中美AI竞争已从“技术差距”进入“生态博弈”。中国不再只是“使用者”“参与者”,而是成了“定义者”和“规则挑战者”。
对普通中国用户而言,千问APP的发布,不仅仅是多了一个AI工具的选择,更是一种“终于有了”的踏实感。
过去我们用ChatGPT,总带着一点“借别人东西”的小心翼翼:担心哪天用不了了,担心它不理解中文语境、担心数据隐私。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神兵利器”,不仅更懂中文、更懂中国,还在全球舞台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就像一场科技界的百米决赛。美国选手率先冲出去,全世界都以为金牌已无悬念。但中国选手从后面追了上来,并在最后关头以更强的姿态冲线。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
牌局,才刚刚开始
世界AI的“牌桌”上,曾经只有一个玩家在制定规则。现在,另一个玩家带着最强的开源模型、亿万用户的场景、以及全球开发者的信任落座了。
千问APP的发布,不仅是一款产品的上线,更是一个信号的释放:中国AI,已经从“跟跑”进入“并跑”,并在部分赛道实现“领跑”。美方的“指控”,不过是对这种趋势的焦虑式回应。
牌局,才刚刚开始。而这一次,我们手中握着的,是自己的牌。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