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潘纲:脑机接口有望五年内应用于抑郁症治疗|走进全国重点实验室·访谈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17 10:18:31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中午十二点半,潘纲所在的会议室门口,几位老师在等待。办公桌上摊开的资料旁,是还没打开的工作餐盒。身为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潘纲每天的时间安排,被精确地分割成许多块。

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遴选首批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依托浙江大学建设,聚焦脑与机的交互、融合、模拟、增强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

“我们实验室主要研究脑机智能,聚焦于两个大方向。”潘纲说,“一是如何将大脑与机器或人工智能连接起来;二是如何用计算去模拟大脑。”


潘纲。(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脑机智能最大的应用

是解决与大脑相关的重大疾病

当下,脑机接口技术正经历着从“意念控物”向“脑病治疗”的战略性跨越。其中,利用脑机接口治疗抑郁症,已不再是科幻构想,而是正逐步从实验室研究推向临床现实的重大方向。

2025年10月,华安证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脑机接口发展已进入产业落地阶段。

其中,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委颁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27年和2030年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

谈到脑机智能技术的落地场景,潘纲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应用方向是与大脑相关的重大疾病。

“脑机接口目前最大的应用是解决与大脑相关的重大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癫痫等。”潘纲解释道,“对于这些疾病,有一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无效,脑机接口通过解读和干预大脑信号,为这些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可能性。”

关于抑郁症的脑机神经调控治疗,潘纲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实验室与医院合作,曾对一位药物难治性重度抑郁症患者进行过一年左右的神经干预和脑机接口刺激治疗,患者症状显著改善且未复发。”

对于脑机接口治疗抑郁症何时普及,潘纲持乐观态度:“乐观估计,五年后该技术有望进入临床应用,大规模开展治疗。”但他也谨慎地表示,具体时间还取决于技术验证的进展和国家审批流程。

与此同时,行业标准制定也在加速。2025年9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YY/T1987—2025《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首次构建了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的术语体系,明确了国家标准。

不局限于医疗领域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或可扩展到普通人生活

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曾被认为只有在电影中才可能实现的场景,正被更多科学团队带入可实验、可衡量、可应用的轨道。展望十到二十年的未来,潘纲认为,脑机接口技术可能不仅限于医疗领域,还会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的生活。

“无创和有创技术路线的发展可能使普通人受益,例如通过直接的大脑信号与外部设备交互,改变人机交互模式。”潘纲指出,这一愿景的实现还需要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安全性和信号解读方面。

面对技术的快速发展,潘纲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培养需要多学科交叉,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具备实践能力。”

“研究生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模式,实验室和学校提供环境,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前锻炼实践能力,将知识与应用关联起来。”潘纲说。

特别鸣谢:比亚迪为本次新闻报道提供采访用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