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蚂蚁健康升级,会否成为又一个极其昂贵的故事丨正经深度

IP属地 中国·北京 正经社 时间:2025-11-17 16:18:31



文丨顾小白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200字)

蚂蚁集团正面临新增长极培育难题。与此同时,更需要讲好新的市场“故事”以便于估值的修复和管理。

近日,其宣布升级组织架构,原“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正式升级为“健康事业群”,将加速推动医疗健康业务成为战略支柱板块。

正经社分析师观察发现,脱胎于阿里集团的蚂蚁集团,健康战略是以AI驱动,本质仍是对阿里赖以生存的平台化思维的延续,继承了平台思维中“连接”与“闭环”的精髓。若能走通这条路,不仅将收获一个新的增长极,更将完成一次从“金融科技平台”向“AI驱动的民生服务基础设施” 的深刻转型。

然而,与阿里系的淘宝、天猫等显著区别的是,这一平台的链路更为复杂、多维,尤其是医疗资源本身就壁垒高筑,整合的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外部者,更是面临着专业信任的极大挑战。



就眼下而言,其所宣称的“AI驱动”这一关键引擎,实际上是医疗健康赛道的整体趋势,赛道上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以此为目标或手段。因此,能否以“AI驱动”建立起自身的竞争壁垒,尚待更长时间的观察。

事实上,就在去年同期,百度健康便被百度集团实施了与蚂蚁健康完全相反的举措:从一个独立的事业群组降级为了一个事业部;赛道的另一资深玩家,医疗信息化龙头卫宁健康,当前则正面临着业绩严重下滑的困境。

同赛道玩家“肉眼可见”的案例,正是对蚂蚁健康最直接的警示,包括自身的战略耐心、商业模式,以及对于医疗健康赛道复杂性是否足够的敬畏等因素,都将决定蚂蚁健康是否仅是赛道上又一个极其昂贵的案例。

1

现实需要的新市场“故事”

经过此次调整后,蚂蚁集团旗下除蚂蚁国际、蚂蚁数字科技、Oceanbase保持独立公司运营外,支付宝事业群、数字支付事业群、财富保险事业群、信贷事业群与新成立的健康事业群,共同构成其五大核心业务板块。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的公司全员信显示,蚂蚁集团当前正在完善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服务三大服务业的布局,且将以AI为破解社会医疗健康痛点的关键路径。

事实上,近年来蚂蚁集团支付与金融等业务,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增速放缓与强监管的环境,尤其是2020年沪港两地上市计划折戟之后,净利润和估值等下滑严重。

相关数据显示, 2020年7月计划上市之初,其估值即超过1.5万亿元,而在临近上市成功时,有激进的市场声音甚至一度给出了超过2.1万亿元的估值。然而,种种原因之下,在已摸到了股市门槛时,上市的步伐却戛然而止。

此后,其净利润也在2021年的短暂高峰后,开始急转直下,后续与高峰相比的跌幅一度超过60%。

与此同时,估值也同样严重缩水,2023年回购股份时对应的估值仅5671亿元,相较于2.1万亿元的巅峰估值,缩水超七成。

具体业务中,蚂蚁集团的助贷、信贷、支付宝等支柱业务都面临着市场的激烈竞争。比如,有统计数据显示,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份额一度高达82.8%,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到了2023年,份额降低至54.5%,微信支付则追至了38.8%。而线下场景中,2024 年,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份额比例则是8:2,支付宝处于明显的劣势。

显然,无论是否考虑新增长极的需要,仅就估值层面来说,蚂蚁集团也需要新的“故事”来支撑:

一方面,蚂蚁健康本身从2014年入局,已经发展超过11年,根据其自身的数据,从第一笔手机挂号缴费,到医保码服务,蚂蚁健康已累计服务过超8亿用户。

另一方面,中国的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增长极其迅速,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一步助推了相关需求。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的相关数据,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2019年为8万亿元,到了2025年迅速增长至2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

然而,这一看似顺理成章的“故事”,真的那么好讲吗?

2

健康战略的底色

从当前的公开信息来看,蚂蚁健康战略的野心应该是,让用户在其平台或生态内完成从健康管理、咨询、诊疗到支付和康复的几乎所有环节。

从其最早的线上挂号缴费,到后来的医保电子凭证,再到连接商业保险,支付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正是通过付钱这个环节,蚂蚁健康得以触达超8亿用户。理想状态下,蚂蚁健康也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开始承接后续的服务流和数据流等。

只是,理想与现实终究还有极大的差距。

在医疗健康领域,蚂蚁集团所面临的复杂性、专业性和监管强度等,都远远超出了当年的淘宝、天猫所处的零售业。

两相比较,淘天的平台化思维核心在于连接,其构建的“商品-消费者”二元生态相对简单直接,本质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高效匹配线上化的商品与需求。

而蚂蚁健康战略欲构建的平台或生态则复杂得多,它试图构建的是一个需要深度融合多方专业资源的服务体系,而并非只是简单的信息撮合。

综合更多信息,正经社分析师理解认为,其应是试图以“支付”为基石、以“AI+数据”为引擎,深度串联起用户、医院、医生、药企、医保、商保等多元主体,构建一个从线上问诊、电子医保码、商保直赔到AI健康管家AQ全程介入的“医-药-险-管”闭环。

显然,这已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对接,而是要将支付、数据、技术、医疗服务等异质性极强的要素编织成一张协同运作的网络,难度远非简单的商品交易平台可比。这就要求其必须从表层的信息连接,升维至对深层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流程的重塑与赋能。

然而,这一宏大构想对当下的蚂蚁健康而言,尚面临众多平台构建本身的根本性难题。

其首要障碍便在于,医疗系统领域固有的数据壁垒的破除。事实上,这些数据不仅分散在成千上万家医院、医保及公共卫生系统中,更是因各异的标准,从而构成了坚固的数据孤岛。

此外,医疗健康的专业壁垒远非消费领域可比,叠加其间的严肃性,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也就决定了平台不能仅停留在浅层连接,必须深度嵌入严谨的诊疗流程。蚂蚁健康必须让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深入到诊断、治疗、康复等每一个专业环节中去,达到医疗级别的精准和可靠。

与此同时,医疗健康还涉及几乎是最高级别的个人隐私,因而与之相关的数据,也就自然处于极严规格的管控之下。这就要求,蚂蚁集团在推动相关数据融合时,每一步都需在合规的“高压线”上谨慎前行。

每一个行差踏错,都将带来难以预料的打击。

凡此种种,无疑都在考验着蚂蚁健康的技术实力、可靠性及行业理解力。

当前,AI正被蚂蚁集团作为健康战略落地的关键引擎,2025年6月即已推出的AI健康应用“AQ”,则应是其健康战略当前的核心载体。



根据蚂蚁集团的公开信息,AQ基于蚂蚁的医疗大模型,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健康档案等AI功能,同时连接了全国超5000家医院、近百万医生、近200个名医AI分身等医疗服务。

蚂蚁集团进一步的信息显示,当前的蚂蚁医疗大模型,学习了超万亿tokens专业医疗语料,具备“医学思维”推理能力以及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模态交互能力,同时该模型集合了蚂蚁在隐私安全风控方面的技术。

而作为AQ产品宣称的亮点之一,名医“AI分身”被寄予了厚望,蚂蚁集团宣称,能够“让基层患者无需远行,就能获得名医级基础诊疗服务。”

事实上,其所谓名医“AI分身”是在蚂蚁医疗大模型的基础之上,额外“加训”了医生本人提供的结构化诊疗经验、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等私人知识库。

以现阶段AI的技术水平来看,正经社分析师认为,蚂蚁的名医“AI分身”或许更多是让AI学习医生个人的问诊习惯(比如,是倾向于先问病史还是先看报告)、沟通风格(是言简意赅还是详细耐心)、以及常用话术、药方习惯(比如优先考虑A类药物还是B类药物)等。本质上或许就是通过风格的调教,为蚂蚁医疗大模型套上医生个人的“皮肤”,实际效果依然依赖于底层蚂蚁医疗大模型的能力。

当然,这也仅是正经社分析师依据现有技术水平、相关公开信息的综合判断。而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则公开宣称:“AI医疗的终极目标在于能像专业医生一样,提供个性化、精准且可信的建议。”同时其也公开承认:“相当长的时间内,AI都无法替代医生,更应该是医生的助手。”

3

组织内外部的更多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战略平台或生态构建本身面临的难题之外,蚂蚁集团医疗健康战略的实施还面临着更多来自于组织内外部的挑战。

就组织内的挑战来说,最典型的莫过于各业务之间的资源争夺,而AQ应用恰恰就在10月份刚刚上演过一出这样的“戏码”。

彼时,AQ应用在支付宝首页的推广活动引发了外界的大量吐槽,其采用的"看图猜题"形式因过度依赖谐音梗和抽象图像,导致用户普遍反映"无法理解",甚至有投诉称"奶奶看了想打人"。

这一推广策略不仅遭到普通用户的质疑,就连花呗、芝麻信用、蚂蚁保等兄弟业务线也公开吐槽,直接指出其广告内容质量欠佳。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支付宝官方最终以"基于用户体验这条底线"为由,暂停了AQ在首页的广告投放。

随后AQ团队在内部道歉群中发出"10个老人1个小孩"表情包后,便立即退群,而事实上这就是在隐晦的表达"一群老登欺负他1个小孩"的不满情绪。这也被支付宝批为反思态度不佳。

尽管支付宝官方明确否认这不是所谓的"世子之争",将此事定性为常规的业务调整,但显然难掩其在资源分配等方面天然存在的内部“张力”。

在组织外部,蚂蚁健康则面临着包括腾讯、京东、百度等众多强势的竞争对手,其中或许还要包括一脉相承的阿里健康。而众多AI医疗创业公司则在细分领域持续创新,使得整个赛道的竞争更加激烈。

与此同时,行业普遍面临着"高投入、慢回报"的商业模式困境,这一现象在医疗信息化龙头企业卫宁健康的转型过程中尤为明显,其营收下滑与盈利难题反映了技术创新向财务回报转化的艰难。据其自称于2017年即已洞察“AI+医疗”的巨大潜力,而其医疗大模型WiNGPT也自称已落地150家医院,但目前来自于此的收入却仍“一言难尽”。

更为深层的是,行业还面临着战略持续性的考验,百度大健康事业群组从独立部门降级为事业部级的调整,凸显了赛道在商业化探索中的普遍困境。回顾百度健康的十年发展路径,可以看见几次战略摇摆:从2015年成立医疗事业部,到2017年裁撤,再到2020年疫情后重启,2021年升级为事业群组,再到如今的降级。战略与组织的频繁变动,无疑消耗了业务的凝聚力和长期投入的决心。

总的来说,无论是平台构建本身的难题,还是行业的共性问题,共同构成了医疗健康赛道的发展瓶颈,缺乏战略耐心、商业模式模糊、以及对医疗行业复杂性敬畏不足的战略,终将面临调整或亏损的命运。

而在回答媒体关于蚂蚁健康商业化的相关问题时,蚂蚁健康事业群总裁张俊杰也仅仅宣称,“未来”商业化一定是有空间的。

只是不知,蚂蚁健康是否真的做好了更长期投入的战略准备?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